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也许就像前人说的,战争是人民的苦,是诗人的福,有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真切又悲惨的体验之后文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作品,《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的作品,一个美国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参考自身经历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成长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中的感情真诚朴素,诚挚动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打动,热泪盈眶,显然不止我一人深受触动,这本书享誉全球,在多个国家登上畅销榜,作者也因其作品影响力获得了联合国的嘉奖。 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普什图人少年阿米尔和其仆人哈扎拉人少年哈桑少年时期的相处和成长经历,第二部分讲述了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阿米尔与父亲辗转逃到美国求生的生活,第三部分讲述了为了获得内心的救赎与平静,阿米尔历经磨难将成为孤儿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阿富汗带回美国抚养的过程。 书中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是纯粹的,也是无私的,甚至带有奉献性质,他可以坦然地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但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就复杂多了,哈桑对他来说是玩伴,也是仆人,却不是朋友,他考虑了太多种族,信仰,阶层的因素,导致他在和哈桑相处的时候有太多的优越感。他习惯了哈桑毫无保留的付出,自己却轻视哈桑,戏弄他,直到有一天为了赢得斗风筝大赛的冠军,获得父亲的肯定,他冷眼旁观哈桑被猥亵,被侵害,甚至在事后若无其事,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发生,对比哈桑多次挺身而出的保护,这令人心碎。 阿米尔的内心不是不愧疚,但让内心宁静的方法不是弥补,而是眼不见为净,看不到就不会想起自己的自私和软弱,这点可能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劣根,于是他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想把哈桑赶走,哈桑也洞悉了阿米尔的想法,他没有争辩,承认了被栽赃的罪行,离开了阿米尔的家。但即使这样,哈桑也没有怀恨自己从小到大的朋友,当阿米尔与父亲在战乱中逃离阿富汗之后,哈桑仍然愿意受托回来看守阿米尔的家,最后和自己的妻子为了保护少爷家的财产双双死于塔利班的枪下。 哈桑和妻子去世后,他(她)们的儿子索拉博成了孤儿并被塔利班带走,这时阿米尔通过父亲的朋友知道了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挽回自己曾对哈桑做出的伤害,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经过和塔利班几次惊心动魄的接触和争斗,阿米尔终于救出了索拉博并将他带回了美国。 经过几十年,想起哈桑,阿米尔的内心终于获得了安宁。 如果你是个有良心的人,千万不要做太自私的事情,因为这会让你在寂静的夜晚辗转难眠,会让你宁愿自己遭到报应来获求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会让你在遇到坏事时都忍不住接受并暗示自己这是自己应得的。如果真的做过不好的事情,就让曾做过的坏事带来更多的善行吧,去给予,去帮助,去弥补,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虽然曾背叛一起长大的朋友和兄弟---哈桑的父亲,但他却勇敢无畏地帮助了更多的人,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人。 最后还想感慨一下阿富汗人民在国家动乱后的遭遇和生活,和新闻联播里一样,国外这部分人真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并未直接太多的经历过阿富汗的战争,但阿富汗持续几十年的动乱确实给上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带来了命运的转折和改变,书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受到影响,即便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内部最富有,最高阶层的人,即使逃到国外,也不能避免。 战后在阿富汗境内沦落到乞讨的大学教授,逃到美国不肯放弃尊严和体面从事不上档次的工作只能依赖救济金生活的将军,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跳蚤市场卖旧货的外科医生和大学教授,还有曾经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的主人公父亲,在美国只能做个没有医保的加油站的工人,这些人在战前都曾是阿富汗的较高阶层,有体面的工作,荣誉的地位,尚且落到如此境地。而那千千万万个阿富汗的普通劳动者,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逃出阿富汗,做不成外国难民,只能在塔利班残暴的统治下贫苦艰难度日,还有那千千万万个像索拉博一样的孩子,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忍受,默默地死去。 在国难面前,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希望我的祖国,我祖国的人民永远不用经历这一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c7ae1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