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严循东 2020年9月30日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清静经》云:“真常应物,真常得性……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五常亦佛之别名:觉者(仁)、真我(义)、太乙(礼)、直心(智)、空人(信)。诗曰: 五常仁义礼智信,一体同心湛然空。 仁是千心万物内,义为我善浩气中。 礼以示乙天之动,智凭空箭觉者通。 信本空人真面目,一尘不染万佛同。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念过书的人也懂得,他也能把这几句话记住。对待任何人,他会设身处地的想,我这样对待别人,人家愿不愿意接受?人家不能接受,我们就不可以做,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这种心态对人,这是仁;如果你不想接受,你也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就是仁。义呢?是为社会,为别人服务,不求报偿的,也就是这个人很有道义,不求回报的,不求报偿的。礼就是分寸,有节制,自卑而尊人,你就做到礼了;如果你傲慢,你就是没有做到自卑而尊人,那你就悖礼而行了。智呢?就是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里面过失就太多了。信呢?人无信而不立,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做人的道理,这五个字总要守住。所以在从前古老那个时代,无论念过书、没念过书,识字、不认识字,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 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用大白话说,就是有仁德,有爱心,慈悲心,怜悯心。也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义: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也就是说有道义,三观正(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可解释为“尊贤为核心”,意思是尊敬崇尚那些有德的人。所谓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礼: 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礼,就是知礼数,礼数包括人伦之礼,还包括敬神之礼。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智: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智,就是不被假象迷惑,有大智慧,知是非,明事理;也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 信: 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也可以说,信就是有思想,有想法,不盲从。还有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6b76e6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