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国永安”铭枕

时间:2023-03-12 14:0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国永安铭枕

要:大英博物馆藏的家国永安铭枕的制作工艺是制瓷的重要装饰技法,在北宋时期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非常流行。它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从一件瓷枕窥视一个朝代的历史。

关键词:家国永安铭枕;熙宁;珍珠地划花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家国永安铭枕,长方形,枕面内凹,珍珠地纹饰,中央刻有双勾文字家国永安;枕面两端刻铭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的字样。枕墙剔刻开光扁菊花纹,且枕墙内凹。枕面大于枕底,呈倒梯形,整体略束腰。通体施白釉,釉中泛黄。此枕出土于河南鲁山段店窑[1]。此枕的珍贵不仅是因为器型构造流畅自然,工艺精湛;而且是有明确的纪年。此枕的独特之处及重要性前人已有较多的论述,在此不再复述。以下主要是想谈谈此枕制作工艺和背后的历史情况。 1 “家国永安铭枕的制作工艺

此枕出土于鲁山段店窑,即鲁山窑。家国永安铭枕的工艺包括了剔花、划花、戳印珍珠地纹等制作工艺。剔花以尖状物先划出纹饰,然后以铲状平刀铲剔掉纹饰以外的白化妆土,再罩以不同的釉色。在枕墙上提出折枝菊花,主要是剔除边沿的地子,以凸现花纹的阳性存在,主要特点是着力较大,花纹有层次。划花的装饰技法是用硬笔(竹、木、角)等划的,划的花纹线条流畅,纹饰浅淡。在扁菊上划出花瓣的线条,以增强真实感和美感。珍珠地纹饰是用管状竹木或金属工具,在施好白色护胎粉的胚体上戳印而成。珍珠地围绕双勾文字排列整齐,大小相同。圆点周围露出胎体本色,中心是白色,再施以玻璃质的透明釉,经高温烧造后,即形成色调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2]

目前普遍认为珍珠地划花的装饰技法最早出现在河南密县窑[3],在密县窑址中出土了不少珍珠地划花的枕、洗、碗、罐等[4]。且珍珠地不上色粉,工艺上表现了一定的原始性。关于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来源与启发,冯先铭先生认为是受到唐代金银器上錾花工艺的强烈影响[5]而鲁山窑引进了珍珠地这一装饰技法,结合划、剔、刻等工艺创造了家国永安铭枕。枕面规律戳印了粒粒珍珠,给人华丽的感觉。使中间的家国永安四字立刻凸显在人的眼前,引人瞩目。枕面两端的铭文更是镌刻的遒劲有力。枕墙上用剔、划的技法做出美丽的缠枝扁菊,剔出的花和叶显得干净利落,尤其是叶子用划的工艺画出叶脉,更为传神。 2 家国永安铭枕相关瓷器

鲁山段店窑址还曾发现与家国永安铭枕相似的瓷器,是一刻有元本赵家铭文的珍珠地划花器物残片。它与家国永安铭枕,不仅名号相同,而且连赵家二字都如出一人之手[6]并且该窑同时也生产了一些使用双勾刻字技法的器型。可以看出双勾技法在鲁山段店窑运用得较为普遍。另外台湾某收藏家收录了一件与之很相似的元宝形珍珠地福德字枕[7]。其双勾文字与家国永安枕如出一辙,枕墙剔划出的扁菊纹也很接近。估计也是鲁山段店窑的产品。

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珍珠地刻花枕,其枕面四周刻卷草纹边饰,中心以珍珠纹为地,刻双齐寿二字。枕的四墙以珍珠纹为地,刻缠枝菊花。且枕底刻有大吉字样[8]。与家国永铭枕的制作技法相像。尤其是枕墙上装饰的缠枝菊花纹饰。

在河北磁县观台镇窑址也出有相似的磁枕,如铭刻双勾文字福德福德枕壹只的叶形枕。珍珠地有规律的分布,中刻双勾文字浮突于枕面,施白釉[9]

由此可见,珍珠地划花工艺运用的很普遍。家国永安铭枕所用到的珍珠地划花技法在许多窑口都曾使用过,例如有河南的密县窑、鲁山窑、当阳峪窑、宝丰窑、登封窑、宜阳窑、新安窑;山西交城窑、介休窑、浑源窑、河津窑;河北观台窑、定窑;山东淄博窑;陕西巩县


[10]等。可以看出当时在晚唐至宋元时期,珍珠地划花技法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异常流行,相互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了陕西地区。 3 “家国永安铭枕的历史背景

熙宁为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从熙宁元年(1068)到熙宁末年(1077),共计10年。宋神宗即位时正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力图摆脱以前的弊病。表现出了励精图治,将大有为的政治气概。试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尤其在熙宁年间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发生了诸多大事。这也是家国永安铭枕的历史背景。

熙宁谋讨交趾,熙宁三年(1070)十一月,翰林学士承旨王 即向宋神宗提出了征讨交趾(今越南)的建议。但参知政事王安石认为目前主要精力应放在富国强兵上,而不应东征西讨。 的建议被搁浅起来。至熙宁四年(1071)正月,宋朝攻打交趾。但未攻破交趾。

庆州兵变与罗兀城之战, 、宁(今陕西郴、宁县)广锐军都虞候吴逵曾因买马之事而与西夏发生战斗,吴逵率军奋战,并取得胜利。后王文谅等人诬蔑吴逵叛乱将其囚禁。熙宁四年二月,西夏军队进攻罗兀城(今陕西米脂西北),韩绛命令庆州军队出击西夏以牵制西夏兵力。正准备出征时,广锐军两指挥商定拥戴吴逵,发动兵变,一度攻占了庆州北城。同年西夏种谔出兵西夏大军包围了罗兀城,并与宋军发生了冲突,后种谔并攻占了罗兀城。罗兀城之战结束后,宋夏开始议和[11]

收复河、岷等州之战,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岷等五州的作战。熙宁五年,王韶率军大举进攻吐蕃,招抚吐蕃部落三十余万人,占据熙、岷、洮等州地,历史上称为熙河开边

王安石变法,又为熙宁变法。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熙宁二年,颁布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等。在此期间,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熙宁省并厢兵,熙宁四年十二月,枢密院上书宋神宗认为全国厢军名目繁多。枢密院建议裁汰冗员,宋神宗批准了这一决议。

熙宁改革科举制度,熙宁四年)二月,中书下达了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方案:废除明经及诸科考试,将原来明经等科录取的名额合并到进士科去。同年,遂定铨试之制:又是同年五月,宋神宗又实行科举改革,实施新科明法制度。改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12]

以上是家国永安铭枕的历史背景,国家一方面被迫对外战争,另一方面还要采取措施振兴国家。在那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人们渴望着和平与安宁。所以生产瓷器的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了瓷器之上,算是对命运的一种祈福。

在当时宋朝熙宁年间,对外既想扩充疆域又想摆脱外族的干扰;对内立志加强改革,富国强兵。当时是一个充满动乱和不安的年代,许多民众对国家及和平充满了期待。并且统治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富国强兵,赢得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这在家国永安铭瓷枕上可以得到反映。在瓷枕上铭刻吉祥词语也是人民的一种祈祷和期望。而家国永安铭枕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动乱和期望的环境下产生的。反映了一种要求家国和平安定的思想。可惜该枕的出土环境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我们推测拥有此枕的人估计应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官员或富人。一件瓷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历史背景。 参考文献

[1] .古物探研二则[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079e5b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