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02年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在面粉业、纺织业领域独领风骚,曾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之称.在其引人瞩目的发展史中,人才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抖落岁月的尘埃,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百年已逝,但荣氏企业的很多管理方法,尤其是它对人才的培养,仍然闪烁着熠熠的光彩,可为今天的企业家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对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在职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他们深知,一切技术设备,归根到底都要由人来操作、管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改革,也与专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纺织、面粉两个行业方兴未艾,荣氏兄弟“深知欧美机制工作,日新月异,欲资师道,非从实地考察不可.”于是派遣曾经留学海外、熟悉外国情形的荣月泉先后到美国的明尼波利斯、印第安那、密尔华纪以及法国巴黎、英国曼彻斯特等地考察游历,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经验。1926年,副经理荣鄂生及总管薛明剑被派往日本参观学习.抗战前,荣氏企业又派考工郑翔德赴日本明治纺织会社学习日本纱厂的保全、保养工作法。荣德生还经常请纺织界的名人、专家来厂演讲.1931年11月,他邀请由美国留学归来的王云程等人介绍美国纺织界的情况。12月底,又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顾毓博士来厂演讲科学管理方法. 荣德生十分重视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管理人才,常常不惜重金,将他们聘请到申新三厂任职。难能可贵的是,荣德生对其次子荣尔仁也严格要求。荣尔仁没有进过大学,可在他公益工商中学毕业后,荣德生即聘请名师教授其国文、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让他每天到申新三厂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到各个生产部门实习,并派他赴日本考察。通过这些途径,荣尔仁遂成为荣氏第二代企业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如此用心,荣氏兄弟对一般员工甚至新员工的培训也十分重视.为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培养纺织专门人才,1928年,荣德生决定以申新总公司的名义,在无锡工商中学原址开办“申新纺织总公司职员养成所”.这个“职员养成所”学制两年,招收高中和中专毕业生,学员半天上课,半天到工厂实习。英国留学生沈泮元担任养成所所长,并兼授纺织专业课程;陆荣圻教授日语,薛明剑教授企业管理,施之铨教授机械设计和金工实习,师资力量雄厚,可谓名师荟萃,人才济济。 企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厂房、机器、设备等“硬实力",还需要技术、管理人才等“软实力”。只有“软硬兼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主动。荣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保证了企业生产技术的连续和更新,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对于从整体上拓宽企业发展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普通工人的培训管理 普通工人是企业生产的主体,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工人知识,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必要的途径。因此,荣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对普通工人的培训管理。 荣氏企业设立机工、女工养成所,对新工人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中高级职员认为,原有的工人文化水平太低,简直“不可与谋改良”。面对这一问题,申新三厂于1930年开办“机工养成所”,培养具有纺织机械常识的机工.1932年又设立了“女工养成所”,招收15~20岁的女青年为“养成工",加以培训,逐步取代原有工人.每个养成工都要通过相当于高小程度的识字、算数考试,并要经过持续性测验、记忆力测验、注意力测验、个别谈话和体格检查。录取后,她们还要接受3个月的技术培训和文化教育。培训期间,每天学习操作8小时,上课3小时,膳宿均由厂里供给。学习期满、成绩合格,他们会被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每天除工作12小时外,仍要上课1小时。 1924年,在薛明剑提议、荣德生主持下,荣氏企业以申新三厂为试点,进行管理改革。荣氏兄弟采取稳妥的步骤,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废除了封建工头制,聘用了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财务、行政、人事、设备、技术、工务等方面,实行较为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这一重大改革举措的成功实施,如果没有普通工人的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荣氏企业重视对普通工人培训管理,不愧是明智之举,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教育,兴学育才 清末民初,正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呼声高涨之时,荣氏兄弟自创业之初,就比较关心地方公益教育事业.随着荣氏企业的发展,荣氏兄弟投资教育、兴学育才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实践。 1906年,荣氏兄弟首先在无锡荣氏家塾的基础上创办了公益第一小学。1908年,又开办了竞化第一女子小学。辛亥革命胜利后,荣氏兄弟相继建立起新的面粉厂和纺织厂后,又创办了几所小学.1913年初,在无锡先后办了公益第二、三、四小学3所;1915年初,先后在无锡又办起了竞化女子第二、三、四小学3所;1917年,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小学;1927年又添设了高中班。 除创建公益小学外,荣氏兄弟还开办职业学校、养成所及训练班,培养中级人才.1919年,他们在无锡创办了一所分工、商二科的职业教育学校-—公益工商中学,聘请近代教育家胡雨人为校长。这所学校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有商店、银行,为商科练习;有工场,为工科实习”,为以后荣氏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培养了200多名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荣德生还在各工厂企业中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先后于1928年在无锡开办了申新职员养成所,为申新系统各厂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于1932年设立了申新三厂女工养成所.从1936年起,荣德生的申新纺织公司又在上海、无锡、重庆、宝鸡等地先后举办职员培训班。到1940年为止,仅荣德生在上海、无锡两地办的职员养成所和训练班就培训了250多人。在抗战期间,申新总公司还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纺织染工程补习学校,该校学制二年半,前后共有七届毕业生,约计400人. 一所企业不仅需要中级人才,还要培养高级人才.创办大学、研究所,是荣氏企业的一大特色.1940年,在荣德生的号召下,申新九厂创办了一所三年专科制学校——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分设纺织、染化、机电三个系科。1944年,荣尔仁(荣德生次子)邀请一部分专家学者在重庆成立了集冶铁、面粉、机械、化工为一体的公益工商研究所。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夏,公益工商研究所随总公司一同转移至上海,“添聘纺织化学家钱宝钧及印染专家张承洪,添设化学实验室”。申新总公司后来将该专科学校改为四年本科的大学——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1947年,荣德生还在无锡创办江南大学,设有农艺、食品、电机、机械、化工、数理等系,并在全国首创面粉专修科。 近代民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缺乏人才。荣氏企业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能培养自己的人才,投资教育,兴学育才,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发展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6af5f1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