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的试帖诗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考场所写的诗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堆积如山,但真正得以流传至今让人仍然记起的却很少很少。为什么呢?一则在考场之上时间太短,考生非常紧张,来不及去深思熟虑,二则“应景”的成分太多,脑子中装满了名利得失,真情实感缺失,故而虽则侥幸中举,但所写诗文也并非自己最佳作品。在唐代,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正如贞元初洋州刺史赵匡《举选议》说:“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检索《全唐诗》,省题诗就占了一万多首。这些诗中虽说平庸之作众多,但也有意外,唐朝的诗人钱起就在考场上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名作。 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虽说当时也盛誉一时,有时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郎即郎士元)”,但仍和古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早年也走着一条“读书——游历——应试”的路子,但应试的路并不平坦,充满了伤感:“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下第题长安客舍》),“无媒献辞赋,生事日蹉跎”(《长安落第作》),“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长安落第》)。像这样以“落第”为题材的诗歌,在钱起现存的诗歌中就有八九首之多。但终于老天开眼,在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钱起考中了读书人仰慕已久的进士。当时要考诗赋,诗题为《湘灵鼓瑟》。而诗的格式一般要求为五言六韵的长律,头两句要紧扣诗题,中间四联要对仗,全诗要符合平仄,不准出现重复的字等等。钱起在考场之上,不慌不忙,写成了一首非常精彩的“试帖诗”: 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好个“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在大量呆板、枯涩的“试帖诗”中,的确不同凡响、石破天惊。诗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爱情悲剧的基调,以及浓郁的色彩、巨大的感情容量、别有情趣的南国背景,使得此诗优美而又神秘。特别是结尾两句,更是余韵无穷,魅力无限。当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李暐,在看了这首“应试诗”后,不禁“击节吟咏久之”,认为“是必又神助之耳”,并赞誉诗歌的最后两句为“绝唱”。据说这最后两“绝句”是钱起此前在京口的一个旅社深夜闲步于室内,突闻门外有人吟诵此二句再三,却未见有人,于是默记于心,不成想科举之时竟以“鬼谣十字”终笔。到了宋代,词人秦观曾写有一首《临江仙》词: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往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最后二句就是引用了钱起《湘灵鼓瑟》中的诗句,用得恰到好处,展示了曲终后的意境,真可谓巧夺天工! 我想到了唐代考场上发生的另外一幕。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一位年轻的书生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年的考题是写一篇应制诗,题为《终南山余雪》,这也是一首应景诗。因这两天长安刚刚下过一场小雪,而终南山的积雪一定还没有融化吧,于是,年轻人提笔写道: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写完了这四句,年轻人感觉实在写不下去,再写无异于画蛇添足,但按当时科举考试的规定必须要写满八句,否则不符合要求,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通过考试的。年轻人也知道这样肯定不行,但牛脾气上来了,就毫不犹豫地把写好的四句交给了主考官。这位年轻人就是祖咏。主考官一看,不禁一惊,诗歌写得的确精彩,但不符合要求,于是此诗呈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大笔一挥,录取! 我们知道,省试诗属于“命题作文”,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符合一定格式和内容的诗歌,这对于考生来说的确不易。即使是名家、大家,也很难写出佳作。 1 /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56a236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