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李淼:科普重在有趣有故事

时间:2022-04-12 23:2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学家李淼:科普重在有趣有故事

作者:吴爽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21



文|本刊记者 吴爽

人物简介:

李淼,1962年出生,2013年就职中山大学,创立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201911月就职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著有《超弦史话》《〈三体〉中的物理学》《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等。

他把量子力学、宇宙学和相对论等物理学理论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给孩子们听,多本科普著作成为畅销书;他在微博上拥有上百万粉丝,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淼叔”“三水叔叔”;他潜心科研30多年,发表SCI论文160篇,引用总数达6000余次——他就是理论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

几年前,他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奖时,获得这样的评价:“他总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口吻谈物理,他让公众看到了物理学家感性、多情的一面。”

科普是一种“服务”

十多年前,他就开始了科普工作,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回怼:“‘业’是自己定义的,把一件事情做成了,获得成就感,这就是正业。”做科普的这些年,他初期给报纸、期刊写专栏,之后在微博、微信、直播、电台等社交平台答疑解惑,近几年,参加《朗读者》《火星情报局》等电视节目,常常活跃在科学传播的前线。

今年58岁的李淼表示,他50岁以后的人生重点从科研转向科普和教育。在他看来,现在做科普正合适。“年轻人先得将一件事情搞懂、吃透,再去将这件事讲给别人。所以,我觉得30岁前就做科普不太好。之后,将自己懂的东西讲给别人就是值得做的事。50岁之后,做研究通常难以取得好成绩,而语言能力的积累和经验积累却到位了,这时做科普当然最好。”

李淼写的少儿科普系列作品,聚焦于宇宙学。给孩子们讲量子力学、相对论、时间简史等听起来晦涩高深的物理学知识,孩子们能听懂吗?李淼说:“没有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是不能讲给任何人听的,科普其实是一种服务。”他举例道,2007年,乔布斯领衔的美国苹果公司研发的第一代苹果手机问世前,人们使用的还是键盘手机,既不了解也不需要智能手机,而伴随着第一代iPhone的发布,智能手机变得炙手可热。他认为科普就是在提供类似这样的一种“服务”,开阔大众的认知,把大众以为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变成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激发大众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他进一步从科学史的角度,阐释物理学基础知识之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三次科技革命中两次革命都发生在物理学领域,这不仅革新了我们对物理认知,同时也对工业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手机、照明、能源都离不开量子力学。孩子在小时候学习科学知识更易于接受,而且这些科学知识让他们更明白如何理解世界现象,有利于为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




科普重在有趣有故事

科学家讲科普一定能讲好吗?李淼表示:“把平常科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拿出来传播给大众,这是行不通的,读者也不需要。不仅大众科普要遵循一些传播规律,在科学家界也是如此。科学之间存在一些共性,但更注重术业有专攻。一个物理学家想了解生物学,不亲自搞研究就得不到严谨的相关知识;让生物学家给非同行做科普,其实跟给普通人讲课一样,都要遵从大众传播的要求。”

321日,广州市第49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举行。李淼受邀跨界分享了中医学如何做科学传播的心得,他总结:“故事是科学传播的载体。”谈及科普方式,他认为有三要素:第一,有趣、有料、有故事性;第二,通俗、接地气,深入浅出;第三,准确严谨。

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历史类著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提道:“虚构故事”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能力,它让人们通过统一目标达成协作互助,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李淼笑言:“苹果砸中牛顿脑袋、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爱迪生实验多次发明灯泡……这些有名的科学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却用有趣的故事包装知识点,比如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的故事中蕴含着‘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知识。因此,科普要依据传播对象的不同,将冰冷、简单的术语解释得更通俗、更生动,要让讲授的内容和听众产生链接。”

在《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一书中,李淼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这样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会一直保持它原有的运动状态。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你在家里打游戏打得正高兴,妈妈突然让你到外面去做运动,你肯定会觉得很烦;又如,你在外面玩得正开心,妈妈突然叫你回家吃饭,你肯定也会不愿意。类似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你要是不去推它,它就会一直不动;而一个在真空中运动的物体,你要是不去拦住它,它就不会停下来。在物理学上,我们把物体想要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叫作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既要通俗有趣,又要确保科学传播的准确严谨,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把握呢?李淼坦言:“物理学是最难的学科领域之一,科学传播不是自上而下端着专家的架子去给门外汉做普及,要想把知识传递给大众,就无法像写科学论文般力求严谨,写科学论文更适合同领域专家间的交流。我不必让一个小孩会解严格的物理学方程、微分方程,所以不需要那么严谨。不过,也要在不损害通俗有趣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严谨。你只要不把一只猫说成一只乌龟就行了,这个严谨的度是可以把握好的。”

有读者说“李淼把天文物理学从远方拉回到身边”。李淼表示,倘若自己的科普著作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点科学启蒙,他就很知足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58d78e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