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2017春)试题卷9092《社会学》答案

时间:2023-03-03 03:2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使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 网教 专业: 行政管理 20176 课程名称【编号】 社会学9092 A 大作业 满分:100





一、从以下题目中选择5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立论有据,言之成理,思路与语言表达清楚。(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文化的功能?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 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

“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 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 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 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 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 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

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 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

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人类

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

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

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 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

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为馥郁的花园。

- 1 -




2.结合实际说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城市化作为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换三种基本动力,属于城市化动力的核心表现。 1、制度变迁

制度和政策因素对我国城市化,尤其是区域城市化的影响巨大。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安排。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的政治运动特征,而不是由于经济原因的驱动而引起的流动。国家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实行了非常严格的控制,加上在农村不让农民发展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制度安排,使农村无法内生发展小城镇,致使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一定时段上的停滞和倒退。 2、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

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

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6.如何控制越轨行为? 化发展的源动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7.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产业结构的转换

①、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发 ②、政治层面:民族国家的建立、宪政民主在世界各国的确立、生产的科学管理 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③、社会层面:奉行个人原则和利益机制 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则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④、文化层面:祛魅化与世俗化

中国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也证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力量。随着工业化步入现代化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成现代性的精神维度: 为大城市的后续动力。 ①、主体性原则:首先是个体独立精神的存在,独立思考,自我意识,道德自律,自由权4、三者与城市化的关系

,艺术自主.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和制度变迁共同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其各自推动的方

特征、方式及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首先,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体现在城市效率与城市竞 ②、理性原则:求真批判 争力上,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是从整体上、总量上体现的;制度变迁对城市化的8.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往往还要体现在结构上、形态上,比如对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影响。

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

经济原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都是人口流向的中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都会向高的地方流动,高水平的地方的物质条件、医疗、教育、环境都相对要好,每个人都向往,人之常情。高水平的地方是人口输入地区,低水平的一般都是人口输出地区。

自然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半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外流。

人口原因:人口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依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动物、植物、矿物和淡水)而生存的。自然资源中较突出的是土地资源,它有一定的承载力。若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势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动。比如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出现了人口向外流动的趋势。

社会原因:政治动荡、战乱、民族压迫、国家面临外来入侵等。政治动荡引发人心浮动,社会秩序和资源分配被隔断,人会选择相对安定的环境生存,出现人口流动,战乱和民族压迫也是基于此,国家入侵、战乱,社会生产被破坏,人的衣食住行无法得到保障,出现大量的难民,也会引发人口流动。

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其他原因都是受这个根本原因的制约和影响的。

3.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群体成员和正式组织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发明和发现。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的能动性。发明就是原来没

有的事物被创造出来。社会学家认为,发明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4.简述我国学术界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说明自己的看法。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变迁。

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发现也是如此。众多的发明和发现,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率,进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经济、自然、人口、社会4个方面。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eee5f7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