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历史与由来 春联的由来,历史春联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 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 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广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 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 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英语单词"couplet",其意有两项:一为对句,指两行尾韵相谐的诗句;一为一对,一双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9月第1但也有的辞书译为两行诗;对句;对联(《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第265页)。 有的辞书干脆译为对句;对联(《袖珍英汉辞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初版,第68页)。 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简化汉字本)中的翻译似乎更接近一些:相连、同长度并押韵的两行诗句;对句。 (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页)我以为倒不如不要对联一个义项,因为外国语言中,尤其是西方的拼音文字中根本就没有对联这个东西。 况且,我们的对联也没有押韵这个要求。 我以为:对联当然应该译为"duilian",如同中国人名、地名,用汉语拼音。 (散漫斋主)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有这么一段话:对联是由我们语文本身的极大特点、特色而产生的,并非‘人为’地硬造而成。 这在西方语文中是没有的。 比如莎士比亚的名剧中,偶然只有运用‘排句’(couplets)的例子,那还远远不是‘对仗’。 我记得英国著名汉学家谢迪克教授(profshadic早年在我国燕京大学,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告诉我说:‘在英文来说,用排句是为了取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用多了使人有滑稽之感。 ’这说明中西语文之异,文学美学观念之异,是多么巨大(因为我们有全部排句对仗的骈文体,如《文心雕龙》,乃是价值极高的文学理论名著)!(《对联•民间对联故事》XX年第10期,第16—17页)(散漫斋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9bc1a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