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秋兴八首》赏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①,巫山巫峡气萧森②。 江间波浪兼天涌③,塞上风云接地阴④。 丛菊两开他日泪⑤,孤舟一系故园心⑥。 寒衣处处催刀尺⑦,白帝城高急暮砧⑧。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也。上四因秋托兴,下四触景伤情。【钱笺】首章,秋兴之发端也。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即以夔府孤城次之。工维桢曰:江间承峡,塞上承山,菊开山际,舟系江中,四句错综相应。【顾注】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钱笺】丛菊两开,即公《客舍》诗“南菊再逢人病卧”。孤舟一系,即公《九日》诗“系舟身万里”。【朱注】公至夔已经二秋,时舣舟以俟出峡,故再见菊开,仍陨他日之泪,而孤舟乍系,辄动故园之心。他日,言往时。故园,指樊川。《杜臆》:丛菊孤舟,目所见。刀尺暮砧,耳所闻。 【顾注】催刀尺,制新衣。急暮砧,捣旧衣。曰催曰急,见御寒者有备,客子无衣。可胜凄绝。【钱笺】以节则抄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此诗“丛菊”“孤舟”一联,语亦何尝不健。) ①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沈约诗:“暮节易凋伤。” 阮籍诗:“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②梁元帝诗:“巫山巫峡长。”《水经注》: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间首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张协诗:“荒楚郁萧森。” ③虞炎诗:“三山波浪高。”《庄子》:“道兼于天。” ④【陈泽州注】塞上,即指夔州,《夔府书怀》诗“绝塞乌蛮北”,《白帝城楼》诗“城高绝塞楼”可证。蔡琰《胡笳》:“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庾信诗:“秋气风云高。”汉武帝《论淮南王书》:“际天接地。” ⑤张协诗:“轻露栖丛菊。” ⑥陶潜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虞炎诗:“方掩故园扉。” ⑦《子夜歌》:“寒衣尚未了。”王台卿诗:“处处动春心。”《古诗为焦仲卿妻》:“左手持刀尺。” ⑧庾信诗,“秋砧调急节。” 王嗣奭曰:《秋兴》八章,以第一起兴,而后章俱发隐衷,或起下、或承上、或互发、或遥应,总是一篇文字。又云: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后四句、乃其悲秋心事。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至四章故国思,读者当另着眼,易家为国,其意甚远。后面四章,又包括于其中。如人主之荒淫,盛衰倚伏,景物之繁华,人情之佚豫,皆能召乱。平居思之,已非一日,今漂泊于此,止有头白低垂而已。此中情事,不忍明言,不能尽言,人当自得于言外也。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八首之中,难为轩轻,长安一幸,乃文章之过渡。 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e77061a45177232f60a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