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2021年

时间:2022-07-10 11:33: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节习俗--2021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之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春节习俗之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假装,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政策法规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

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西施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节习俗之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初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之前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才,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冈本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春节习俗之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地鸣鼠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末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狱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习俗之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嫂嫂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明清两代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绝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杨开第以避邪,这就是“守

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风俗习惯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互相交换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用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证悟之前,曾游遍缅甸的名山大川,以寻找爱情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跋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片断,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上去,一口一口地喂弥勒佛。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洗净放入晒干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悼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沿袭流传极为深远


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饲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13a2ec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