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见常用兼词 古代汉语常见常用兼词 来源:中华五千年--古代汉语词典 什么是兼词?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杨伯峻先生。杨伯峻在《文言文法》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简单来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 汤问》) 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子闻诸?(《左传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48d95ea5e9856a561260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