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3-01-13 18:2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孙少平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最为深入人心的人物,他因自身的不懈奋斗赢得读者的赞赏与青睐;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形象鲜活、生动,不尽完美;本文将通过孙少平的人生探索、苦难与人性完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孙少平苦难性格

小说平凡的世界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击“重锤”,引起了广泛的关,在人物塑写上,小说鲜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尤其着墨于主人公孙少平的身,他的淳朴持重、坚强果敢、清理并重的性格特质铸就了其光辉而理想化的文学形象,他在苦难的人生实践中始终保持了纯真善良的人性和自我实现的人格,如此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成为他在自我精神的不断救赎中寻找到归属感的重要缘由,因此,对孙少平人物性格的揭示与精神归属的挖掘,正是我们寻找其文学价值的意义方向;

一纯真善良的人性完善 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小说中孙少平的个性价值和人性美则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生命的磨难与挫折后体现出来的;

在高中学校孙少平每顿仅有两个黑馍过活,好心的润叶给他五十斤粮票改善改善伙食;而孙少平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心想到却是家中的奶奶和两个小外甥;为奶奶买回止疼片和眼药水,还亲自为奶奶滴上一滴,看见奶奶眼角滑出来的大泪珠,孙少平在心里暗暗地说;奶奶,如果我长大了,有办法了,你还活着,我一定叫你好好享几天福;”去黄原城讲故事,不忘为家人买点稀罕玩意;在煤矿上月月上满工,为的是老父老母在有生之年住上新箍的窑洞;当郝红梅出于自尊心的满足,发生“偷盗事件”,孙少平则尽一己之力进行保护她,平息事态,而他早已忘记郝红梅当初的“背叛”,仅仅是出于本性的善良使然,这种对人性的拷问,对良知的回归与坚守,使他的灵魂在波折中获得升华,越是在苦难的环境中就越能体现平凡人身上的那种真实的人性美;

二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生探索与追求

出身农民却无时不忘改变自己身上的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使他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不断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对土地的束缚,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

为了发现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不管生活怎样艰辛怎样的忙碌,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读书,成了他真正的伴侣;读书改变了他的视野,在高中求学时忍饥挨饿,他沉醉于读书中;被侯玉英告发,遭到郝红梅的冷落,靠书中知识去抚慰精神的创伤;在揽工的时候,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筋疲力尽,但书能把他从近乎残酷的现实里拉出来;通过不断的读书,少平认识到,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的更广大,对人生看的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困苦有着更高的意义的理解,甚至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三“苦难学说”贯穿始终

孙少平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关于苦难学说”;这一学说的具体含义是:自己经历千心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这种认识成了孙少平的生活信念,人生奋进的动力,也是孙少平一生艰苦奋斗的写照;

“关于苦难学说“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孙少平处在社会最低层,他做过揽工汉,盖过房子砸石头;无论什么活,再苦再累他都干,长期的艰苦劳动,使他确立了自己艰苦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另一方面,与他痴迷书本,勤于思考,认识生活有关;他认识到即便是伟大的人的一生都布满了艰辛,一个普通的人吃点苦又算什么呢 孙少平认为,任何人要


实现人生价值,为民族和国家做出贡献,都必须在苦难的炼狱中抗争、奋进,苦难是造就新时代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于“苦难的学说”是贯彻孙少平一生的思想主线,沿着这条线,他奋斗不息,坚忍不拔,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坦然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在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勇敢的挑战困难;他去黄原当揽工汉以自身的实力来实现人生独立自由的精神生活;这个既没有闯荡世界经验,又没有谋生技巧的农村青年,仅仅凭借一股勇气就来到了大城市;当第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卖”,每天一块五角钱时竟感觉自己浑身象剥去了一层沉重坚硬的甲壳,胳膊腿充满了柔韧的弹性;“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这样的劳动如同行使苦役的牛马三天的考验期下来,尽管脊背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丝毫没有感到懊恼,反而很庆幸,第一步成功了;后来又当过煤矿工人,我们且看大牙湾煤矿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大巷里矿车飞奔,灯火通明;掌子面炮声轰响,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番在地下作业;在几百米深处的地下,这些流血流汗黑得只露两排白牙的“黑人”与命运抗争;这个社会是考验人的场所,少平并没有被它所击倒,而是勇敢的去面对,因为痛苦是走向人生成熟的最好课程;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不但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抗争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钻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崇高与自豪的心理感受;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苦难意识,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顽强的拼搏精神,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

四性格中的“悲剧”成分

孙少平是一个近似于宗教信仰的精神至上的奋斗者,不甘于生存在落后的农村中而又无力改变农村的苦难现实,他选择逃避,努力为改善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抗争,他的奋斗历程是典型的中国落后农村青年悲剧式的发展,其努力的动力就是跳出农门,而他倾尽青春精力所得到的是城市人所摒弃的、不屑一顾的生活方式;

他的自尊无非是对这种悲剧式的自我奋斗的自我肯定,竭力保护奋斗的成果的自卑;他的自信无非是对自我艰辛的补偿式的自我评价;他的自强无非是换来城市人的同情和怜悯;而在他的精神导师田晓霞死后,她的精神并没有激发孙少平向上努力,孙少平的人生抱负在报恩式的庸俗生活中,在救世主式的责任担当中,搁浅在一个悲哀的矿工家中;

孙少平用保尔柯察金的思想支撑自己,带给自我奋斗的勇气,担负的是苏联青年的神圣使命——改善大众的生存环境;而孙少平恰恰沉落在为保尔所唾弃的为个人而生;为家族而生的耻辱中,他的愿望是为父母箍几孔窑洞,是典型的“衣锦还乡”的翻版;因此在奋斗意识,他依然停滞在双水村农民的自私、闭雍、虚荣之中;

孙少平学生时代的清苦在他人生发展的历程中留有深刻的阴影,尤其是郝红梅对他感情的背叛,使他的虚荣心遭到挫折;而当田晓霞走进他的视野时,他的虚荣心又升了起来;在爱情上,他是被动的,他没有追求,他不敢追求;尽管在他的意识中有着爱情的渴望,赤贫使他放弃了对爱情的奢望,经济界定了他的爱情萌芽;他渴望得到田晓霞,却又始终跳不出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禁锢;他怅惘着、迷茫着、混沌着、盲目地顺应着田晓霞的指引;他对爱情的无奈,使他清楚田晓霞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青春童话,离开她只是最终的必然;他害怕田晓霞离他而去使他难堪,使他沮丧,使他失去人生追求,而同时又害怕承担爱情责任,无力对爱情负;

人的命运一部分是自身素质造成的,一部分则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命运的发展并非无可知的,而我们对人物的评价也只能是以当代客观者的视觉来审视;孙少平的人生轨迹一是环境使然,一是性格使然,无论他过活成哪种生活方式,我们都无权对人物进行责备,所能做的唯有静静地注视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f50550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