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之急的成语解释

时间:2023-04-10 10:04: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燃眉之急的成语解释

燃眉之急的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燃眉之急的成语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汉字书写】 燃眉之急 【汉语注音】 rán méi zhī jí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以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走夏口,有燃眉之急,岂有管、乐万分之一耶?”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心情等。 【燃眉之急的.意思】

燃:烧。像火烧眉毛那样急迫。形容形势很紧迫。 【燃眉之急的近义词】

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火烧眉毛、迫不及待; 【燃眉之急的反义词】

不急之务、无足轻重、从容不迫、无关大局; 【燃眉之急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想要一统天下,接连打败刘表、刘琦,将将刘备赶出新野,迫近东吴。孙权心里慌张,他派鲁肃请诸葛亮到东吴商议联合抗曹的计划。张昭当时看不起诸葛亮,说他根本没本事辅佐刘备,直截了当地发起进攻,说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这是“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你诸葛亮完全是“言行相违”!弄得现今的燃眉之急。诸葛亮听后则“哑然失笑”,他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败当


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的无能,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向来是有主见的,使对方哑然无声,无法招架。最终诸葛亮舌战群儒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燃眉之急例句】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明.屠隆《綵毫记.颁诏云梦》:“济燃眉,功德应深;散缠头,怀抱聊开。”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我如今不知便罢,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造句】

防汛抗旱工作在当前举足轻重,因此一定要赶在洪水前面修好防洪堤,这是燃眉之急的大事。

尽管当时人力物力条件十分有限,可谓杯水车薪,但我们还是竭尽全力解决了几个燃眉之急的问题。

【刻不容缓造句】

1、这是性命关天的事,当然是刻不容缓的。

2、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保卫祖国刻不容缓。 3、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开发和利用可替代低污染能源已变得刻不容缓。

4、火势正在蔓延,接到求救电话后消防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刻不容缓!

5、每个人都应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6、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7、汛期已到,防洪工作刻不容缓。 8、现场形势十万火急,我们刻不容缓。

9、这事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 10、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赶回去。

11、刚刚出现一起两车追尾事故,抢救伤员刻不容缓。 12、政府对的治理,刻不容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974d4f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