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于勤奋(励志读物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才在于勤奋(励志读物3)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 【语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深入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实地做事。除非我还没有去学习,去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罢休。除非我还没有去向别人请教,去向人请教了,就一定要弄懂,弄不懂,不罢休。除非我还没有去思考,去思考了,就一定要有收获,没收获,不罢休。除非我还没有去分辨,去分辨了,就一定要分辨清楚,不清楚,不罢休。除非我还没有去做这件事,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得很踏实,不踏实,不罢休。人家一次就能学会的,我去学它一百次。人家十次就能学会的,我去学它一千次。如果真的能照这个样子做下去,即使是一个愚蠢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是一个软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起来。 【按】<礼记>这本书,一般认为出自战国秦汉间的学者之手。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何人,我们已经难以知道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话一定是他个人治学经验的真实体会。否则,不会如此具体恳切,读来振聋发聩,令人热血沸腾。这位聪明刚强的先贤,把他成功的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我亲爱的同学,至于你能否成为一个聪明刚强的人,就看你是否 “果能此道”了。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而不受之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犹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 【语译】仲永的通达颖悟,是在上天那里得到的。他从上天那里得到的智商,比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了,可是最终却成了一个没出息的人,这是因为他后天接受的教育太不够了。他在上天那里的到的智商,是这样的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一个没出息的人。现在那些智商并不高,本来就是一个很一般的人,又不能接受后天的教育,他还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吗? 【按】仲永在完全没有人教他识字写字的情况下,突然就会写出一首立意高远符合格律的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王安石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论世界观的思想家,他更不可能相信这样的传闻。那么他在文章里为什么不指出这一点呢?。您如果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想到这一点了吗? 如果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您怎么回答呢? ①仲永的父亲自己或请别人教仲永识字写字和作诗的基本知识,但他有意把这一点隐瞒起来,借此向邻里炫耀孩子是神童,以造成哄动效应,骗取钱财。 ②作者不相信这样的传闻,在文章里有所暗示,否则,他就没有必要去访问这位神童,验证传闻的真实性。文章的主旨是批评仲永的父亲,而不是批评仲永。炫耀孩子聪明的家长、炒作状元的媒体、消费状元的受众,都没有读懂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尽管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悲夫! 不知老王的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③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年轻时彻夜不眠地读书,不修边幅,不勤洗沐,以致内衣生出虱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王安石和<中庸>的作者都是古今公认的天才,这样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呢? ④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伤仲永>塑造了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活动有典型的环境,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篇精彩的微型小说。 3、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人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则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语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 去做它,困难的事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去做,容易的事也会变成困难的。人们学习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 去学它,困难的问题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容易的问题也会变成困难的。我的天资很昏聩,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很平庸,赶不上别人。天天努力学习,永远也不懈怠,到了成功的那一天,别人也不觉得我是一个昏聩平庸的人。我的天资很聪明,是普通人的二倍;我的才能很突出,是普通人的二倍。丢掉了,不去使用它,那就和昏聩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说最终是由被他认为是鲁笨愚蠢的曾参传承下来了。这样看来,聪敏昏庸所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所以说,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又不能依靠。依靠自己的聪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取失败的。昏聩与平庸,可以限制一个人,又不能限制一个人。不被昏聩平庸所限制而自学不倦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按】孔子说过 “ 参也,鲁”( 曾参这个同学,有点愚笨)这样的话,但历史跟他老人家开了个玩笑,<论语>这本书,恰巧是由曾参的学生编辑的。所以说 “ 圣人之道,卒乎鲁也传之”。上面这段文字里,描述了两类人。一类人叫小聪明,一类人叫大聪明。亲爱的同学,你属于哪一类人呢? 4、孔子关于勤奋学习的言论 ①冉求曰 :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论语·雍也.>) 【语译】冉求说 ; “ 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所讲的道理,只是我的力量不够。” 孔子说 : “ 如果力量不够,是走到半路时走不动了。而现在你却是站在自己画的圈子里还没有起步。” 【按】凡是学习成绩不能提高的同学,都是犯了与冉求相同的错误,站在自己画的圈子里不起步。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语译】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研究学问,三十岁时有所建树,四十岁时做事不再有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上天的意志(难以违抗),六十岁时能理解别人话里的微妙含义,七十岁时想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不合规矩。 【按】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其学问是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的结果。 ③譬如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语译】学习的过程,就像用土堆成高山,只差一小筐土没堆成,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譬如用土填平一个大坑,虽然只是刚倒入一小筐土,继续不断地倒下去,那是我自己下决心继续前进的。 【按】能否取得成功,能否成为天才,全在于自己有没有决心,能否坚持到底。 5、近代思想家关于天才在于勤奋的言论 ①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拂,眼望着天空,灵感的女神也始终不会来光顾他。(黑格尔) ②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③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也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生活。(莫泊桑) ④必须如蜜蜂一样,要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鲁迅,<致颜黎民>) ⑤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曾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下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繁星>) 6、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骚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见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此万世不易之道也。( 枚乘<上书谏吴王>) 【语译】从泰山上流下的水可以把石头钻穿,汲水的桔槔上系的绳子可以把木头截断。水并不是钻穿石头的钻头,绳子也不是截开木材的锯子,(它们可以钻穿截断),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用力的结果。一铢(二十四分之一两)一铢地去称谷物的重量,称到一石(三百斤)时,必定有很大的误差;一寸一寸地去量布匹的长短,量到一丈时,也一定会与实际不符。如果直接用石和丈去称量,误差就会小得多。十把粗的大树,刚长出地面时像嫩芽一样,脚可以搓掉它,手可以拔除它,是因为它还没有长大成形。在磨刀石上磨砺刀剑,看不见磨石的减损,,但终有一天会被磨完;栽培庄稼树木、喂养家禽家畜,看不见它每天长了多少,但总有一天会长大。天天积德行善,看不见有什么好处,但总有一天会用得到;抛弃道义违背事理,看不到有什么坏处,但终究会有一天因此而灭亡。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规律啊。 【按】西汉初年,吴王刘濞要谋反,时任吴王郎中的枚乘上书劝告他。吴王不听,执意谋反,枚乘辞去郎中,投奔梁王。后来吴王兵败被杀,枚乘因这篇<上书谏吴王>而名声大震。枚乘在吴王刚刚萌生谋反之心时就上书劝告他,可谓见微知著。天才、聪明、成功,都要靠一星一点的积累;恶习、恶念、坏习惯,则必须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a361608762caaedc33d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