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观后感一: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观后感二: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安全感和履行作为父母应有的责任。 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电影《何以为家》的故事乍看荒诞至极,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小镇。 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避免老板和政府部门发现,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婴儿车上,她住在一间破房子,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 。 影片开始就是我们的小主角扎因在接受审判。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这一次的庭审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现。他面对自己的父母,异常冷静、面无表情的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12岁的小孩要起诉父母,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扎因的家里有七个姐妹,全家一共九个人住在狭小、卫生环境极差的小屋子里,家中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贩卖毒品而来的[lizhigushi.com]。 面对贫困的生活,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从帮人干活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但就是这样,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无人知晓》和《佛罗里达乐园》,但它更残酷,更让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赞恩一样的孩子。 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这样的生育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 其实通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更不能承担相应的后果。只能代代相传让这种罪恶的种子深植人心,造成越来越难移除的后患。 何以为家,对扎因来说,他没有家,他不知道哪里才可以成为“家”。 “家”并不是指要住多么豪华的房屋、也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家。 生而不养,即使有父母兄弟姐妹,它也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完整的“家”。 观后感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218af9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