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唐人眼中的杜甫研究简介 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古佳句,虽说的是庐山景色,却不知,观人亦如此。杜甫,一代诗圣。当后世之人大多以敬仰的目光注视这位前贤的时候,是否曾经想过,有唐一代,人们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且听我道来——唐人眼中的杜甫。 一,文人眼中的杜甫 人说,文人相轻,又说文无第一。作为后世之人,我们敬佩杜甫的才华,然而在当时的文人眼中,杜甫是如何一个人呢? 其实,比起少年成名的李白,杜甫生前诗名不显,反倒是过世后名声渐起。在他生前,交游有不少诗人。 其一,高适。史料有载,在开元末年,同样落魄不偶的高适和杜甫早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高适《赠杜二拾遗》中写到“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必,此后更何言?”,虽高适较杜甫年长,却在诸多诗作中谦卑事之,透露的是他将杜甫看作良师益友,敬之赞之的态度。 其二,严武。杜甫一生坎坷,欲申大志而不得,仕途多舛。然而他也有伯乐,举荐他为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的严武,而现存六首严武诗中,三首和杜甫相关。足可见,在严武眼中,杜甫除了是好友之外,更有着绝佳的能力,只是没得到发挥的余地而已。 其三,是郭受。郭受是大历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曾写过《寄杜员外》一诗:“新诗海内流传久,旧德朝中属望劳。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松花酒熟傍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操。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其中称赞之意,几乎可以用拍马来形容了,故而可知,在他眼中,杜甫诗才惊艳,政务通熟,堪称当世偶像。 其四,韦迢。这位诗人的现存的两首诗都和杜甫有关,以“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盛赞杜甫诗才。这也是一位将杜甫视为大才的人。 其五,唐肃宗时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任华。这位诗人对杜甫更是喜爱,以“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之语赞之。 其六,李白。且不说杜甫诗中一连串的《忆李白》《寄李白》《怀李白》,在诗仙诗圣把臂同游齐鲁之地时,留下了多少绝妙诗章?“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李白视杜甫为友,“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更知李白眼中,杜甫是忧思孤苦的。 这么多诗人,都对杜甫赞赏有加,承认其诗才,为官之才,但到底,杜甫生前未曾名满天下,不过寂寂。然而吹尽狂沙始到金,以杜甫之才,终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他的光芒。 唐末大家韦庄,将杜甫作为自己的偶像,古稀之年寻至草堂遗址,重筑草堂,将自己的诗集以《浣花》为名。他和杜甫有着类似的经历,在韦庄眼中,杜甫是一个才华横溢忠君忧国,让他既仰望又引为知己的存在,是他一生追慕的对象。或者说杜甫就是韦庄眼中的另一个自己。 润州刺史樊晃是杜诗最早的编纂者,其《杜工部小集》为最早的杜诗选本。他称杜甫诗歌为“大雅之作”,并盛赞杜甫乃是“当今一人而已”。只是,和韦庄相比,他更加客观,既承认杜甫有“戏题剧论”之作,又大力推广他反映现实沉郁顿挫的“大雅之作”。 在樊晃眼中,杜甫是一位品行端正忧国忧民,诗作可圈可点,且生平事迹令他同情叹息的诗人。 戎昱,大历贞元时期诗人,他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的风格并发扬光大。他讽刺时政,和人民站在一起,崇拜杜甫,在他眼中,杜甫诗品高洁,是他认可的诗人,是他所在的特殊时期应该效仿的榜样。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曾提到杜甫《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更着重提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只是话锋一转却又说这样的 佳句在杜诗中也不过十三四,白居易眼中的杜甫不是基于他生平履历的心酸苦楚,也不是他性格里的脉脉温情,而是他的诗歌表达。 元稹,说到杜甫,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元稹,元稹曾为杜甫作墓系铭,赞之“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他眼中的杜甫,诗才风流,针砭时弊,可说是妙人。 再谈韩愈,韩愈崇杜、喜杜、学杜。他常将李杜并称,“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学杜不泥, 学而善变。宋代诗人学杜诗大都从学韩诗先入手, “学者先黄后韩, 不由黄韩而由老杜, 则失之拙矣”。他是杜甫的隔世弟子,衣钵传人。他眼中的杜甫,是一流的诗人,绝佳的老师。 孟启是今存文献中首次记述杜诗为诗史者。虽然他给了杜甫这么高的评价,在《本事诗》中却并未为杜甫别立条目。在孟启眼中,杜甫虽有着可以号为诗史的作品,仍是一个只用一笔带过的诗人。 顾陶。顾陶选编了《唐诗类选》。其序日:“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杜李迥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顾陶不仅将杜甫之名列于李白之前,而且所选杜诗达30首之多,足可见在他眼中,杜甫是诗中第一人,有多少尊崇。 韦觳编选了《才调集》,在这本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人选唐诗选本中,没有任何一首杜甫的诗。《才调集》要求高尚的情韵格调和绮丽的词采才华,这也是有唐一代喜爱的文风,而杜甫的风格和之差别颇大,故而不受重视。 张籍曾有句“杜家曾向此中住, 为到浣花溪水头”,反映出他对杜甫的仰慕之情。唐代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说: “张籍取杜甫诗一帙, 焚取灰烬, 副以膏蜜, 频饮之曰:‘令吾肝肠, 从此易也’”。这个故事虽不免有些荒诞, 却反映了张籍向杜甫学习的情况。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这个红尘之外的人却依旧对杜甫有很高的赞美。“甫也道亦丧,孤身出蜀城。”出家之人不避讳谈世事,有对道之不存的感叹。与元白更关注于杜诗中的表达不同,在他眼里,杜甫除了有漂亮的句子外,更重要的是关于“道”的追寻。 二,杜甫眼中的杜甫 杜甫的诗作至今流传的有1400多首,从这些诗作中,杜甫对自己的形象必然有过叙述。我们组将杜甫生平分成四个时期,即读书漫游(三十岁以前)、困居长安(三十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来寻找杜甫眼中的杜甫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某一方面来说,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自身,也是另一种真实的表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读书漫游时期,杜甫正当少年,胸怀意气。写诗之时,更是豪气冲天。于他眼中,自己是足入凌烟阁麒麟阁的良才。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音祸)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于杜甫困居长安时期,此时,他认识到自己虽然有才能,但报国无门。心中有隐逸之志,却放不下雄心。然而他依旧认为自己秉持了文人高义,坚守着本心。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每一个绝世的文人,都曾在命运的路途上头破血流。安史乱,大环境之下,杜甫颠沛流离。此时他方才认清现实,不是有才就能施展,不是自许就有人称赞。此时的杜甫眼中,他是个失败者,坚持着什么,却不明白自己坚持的意义,失落。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被排挤出朝廷,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茅屋也破,终于离开官场的杜甫反倒看开了,他变得疏狂,在诗中自嘲年老无力,在他眼中,自己一生,有才无疑,志气难舒,如今老病,说是放下,仍旧遗憾。 三,平民眼中的杜甫 唐人关于杜甫的传说,主要可见于史书及唐人所编小说之中,含有传说的玄妙色彩,小说所载内容真实性往往与新、旧唐书史书形成一定程度的互补。但同一故事的各个版本间又略有差异,杜甫在时人眼中的形象也由之可见一斑。 《文星典吏》《云仙杂记》卷一传说杜甫是天降文星,却因为一个错误举动使得他“文而不贵”。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发现,在唐人眼中,杜甫有才无疑,只是时也命也,终究有才未能在当时名满天下,未能舒壮志,可惜可叹。 正是: 凌烟自许可归一,麒麟挂相亦可期。 少年壮志性疏狂,接舆之心四睥睨。 长安踏遍求登仙,诗声寥寥名寂寂。 管乐壮志终难舒,蹉跎年华心下戚。 诗词歌赋刀剑才,冯老李颓何可立? 文采风流古来有,郁不得酬心茫迷。 诗圣诗史后世传,不如当年上天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e5d075f242336c1eb95e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