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因为“守望“二字,我在众多书籍中选择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也许是我个人向往做一个守望者。甚至想象着自己有一天站在一大片的麦田里,静候着那不可预测的未来。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一问世,就立即引起轰动。这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和广大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甚至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那段时间很多人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有些人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可是主人公的另外一些不良行为,比如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也曾在一时之间阻断了它的发展,让一些人将它称之为”坏书”。而当一个人选择去阅读它时,不管好与坏都会读下去。 全书其实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青少年以自己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霍尔顿是个性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他对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为受难者募捐。对妹妹菲芯更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他的消极反抗,还有那些焦躁、不安,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到最后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会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的不良青年。有时候我个人觉得这一切的造成其实与霍尔顿自己个人的把持有着极大的关系。古人说“人性本善“,每个人的起点其实都是好的,只是在前行的道路上一不小心丢失了自己。霍尔顿大概就是这样的人,他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着逃离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原来霍尔顿并不是个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路的人。 霍尔顿向往的梦想,曾让我感动,他向往着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想象着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他的梦相比我更希望自己一个人在麦田里守望,原来我不及霍尔顿的伟大。只不过当父母回来的那一刻,他无意间发现自己敬爱的一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时,彻底忘怀了。霍尔顿是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他经过了四次被学校开除,直至第四次他再也不敢回家,自己一个人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在这一天一夜他看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种‘假模假式的”伪君子。努力想逃脱,却发现自己早已沦陷,因此,他尽管看不惯资本主义的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霍尔顿最大的悲剧所在。 霍尔顿的语录让我感动。他说“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也许是致给一个装模装样的前女友萨丽的吉言。他其实比谁更加明白是非善恶,只是无奈中做错了事 。 最后的霍尔顿不想回家,也没再念书,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芘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然后一起回家。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 。这也就是霍尔顿最终的归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了他的结局。结局原来比自己想象中的简单,我曾现象着他如何洗心革面,看完全本书后,我才发现那些错误真的不是可以避免的,他真的确实存在着的。言尽于此,这部著作给我的感想不会只有这些,我暂且写上这么一些,相信我哪天重新翻看时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感慨。 有些感动是一辈子的,不是因为它曾来过,而是因为它陪你走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98ebe60b1c59eef9c7b4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