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冥婚发展缘由初探

时间:2023-03-22 14:21: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代冥婚发展缘由初探

冥婚,即死人的婚姻,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婚姻习俗,也是一种社会陋习,却有着正常婚姻经历的程序,可见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冥婚习俗及其形式以及在唐代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冥婚 形式 原因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本文就以古代文化中属糟粕的社会陋习——冥婚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唐代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何谓冥婚

冥婚,又称幽婚,是指男女生前未婚,死后由其亲属按照婚嫁礼仪为其寻找配偶,举行婚礼,然后将男女双方的尸骨依夫妇礼仪合葬的一种婚俗,俗称配骨结鬼亲等等。殷商时期是冥婚的起源期, 魏晋南北朝是冥婚的发展期, 隋唐五代是冥婚的兴盛期, 宋元明清是冥婚的继续发展期。《周官·疏》卷十三中就有:禁迁葬者与婚殇者。同卷中有:曹操幼子苍舒卒,偒惜之,邴原有女早亡,操欲求与苍舒合葬。原曰:‘嫁殇,非礼也’讲的就是曹操为幼子曹冲求亡女办冥婚的事。

二、冥婚的形式

从冥婚的发展演变情况来看,冥婚的主要形式没有多大变化,到唐代依然如此。本文依据冥婚双方死前是否有婚约将冥婚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前已有婚约的殇男殇女办的冥婚。这又可以分为 抱主成亲(已有婚约男子死后的冥婚,为完成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其未婚妻抱着已亡未婚夫的牌位完成结婚仪式)和迎柩归葬(已有婚约的女子死后,为完成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其未婚夫抱着已亡未婚妻的牌位完成结婚仪式)两种情况。前者在仪式完毕之后,终生不能再另嫁,而后者可以继续婚娶。

另一种是迁葬指生前没有婚约的男女夭折后,将其骸骨或棺木葬在同一个墓里,有一棺二骸和一墓二棺之分。

唐五代时期,冥婚一般是将未婚而亡的青年男女合葬在一起,这里的合葬应指迁葬。

三、冥婚产生的原因

冥婚是生者一种铺张浪费的自我安慰,但是在古代尽管受到礼的约束,却还是能够延续下来,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1)迷信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科学技术不发达,对神鬼的崇拜营造出了的迷信氛围盛行。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要么变成神,要么变成鬼。《礼记·注疏》卷四十六: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可见中国的鬼神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特别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观点更加深了人们对冥界的相信。认为人死只是将生活的地点由人间转入了阴间。在死人的世界,他们依然可以像活人一样的生活,可以有自己的家庭。所以,人们认为自己的亲人死后灵魂继续漂游在人间,尤其是未成年男女还未组成家庭,居无定所,活着的人不忍心他们在冥界如此孤独寂寞,从而想到通过为死人举办婚礼来给他们组成一个家庭,继而像在人间一样正常的生活。

2)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的家庭观念非常强,甚至于将这种家庭观念延伸至了死人身上。旧时孤男孤女不能进入祖坟,试图通过冥婚仪式将死者身份进行转换,男子在其家族中的地位得到转变,而女子也因此属于男方家族,从而他们能够成为祖先并得到后代子孙的祭祀。这在冥婚的规矩约束中得以表现,即冥婚仪式完成后,存的男子再娶之后所生的孩子要称其鬼夫人

3)唐代经济发达为冥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如前所述,冥婚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社会陋习,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必然有其产生存在的物质条件。而唐代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为冥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4)统治阶级的身体力行

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唐代小说、传奇、诗词中的冥婚现象,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统治阶级关于冥婚的态度。《旧唐书》卷八十六《懿德太子重润》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中略)中宗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乾陵。

5)获得实际利益

冥婚可以如此之发展,与可以从冥婚中获利这一特点是分不开的。首先,过冥婚可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唐代的婚姻非常注重门第观念,冥婚中也存在这种观念。《旧唐书》卷九十二:韦庶人又为亡弟赠汝南王洵,与至忠亡女为冥婚合葬,及韦氏败,至忠发墓,持其女柩归,人以此讥之。这从反面说明了冥婚是帮助自己获得权势和声望的一种工具。

冥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陋习,当前社会中这种陋习依然存在,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为找出根除这种陋习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俗观念。

参考文献:

[1]江林.冥婚考述.湖南大学学报,20001 [2]《周官·义疏》卷13

[3]江新建.古代冥婚习俗.民族论坛,19931

[4]杨泽曦.中国冥婚习俗流行根源初探.天府新论,200712 [5]邓星亮.唐代冥婚略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6 [6]侯法花.冥婚的民俗学解读.法制与经济,20108 [7]《礼记·注疏》卷86 [8]《旧唐书》卷9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c4fdda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