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教育随笔

时间:2022-04-25 06:3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园文化教育随笔

教育服务时代的来临,学校文化建设日益备受关注。学校文化有多种界定,

Heckman1993认为: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密切的关系。尽管Heckman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阐述经常被引用,但他对新办学校的学校文化似乎没有给予关注。

上海市北郊学校郑杰校长曾讲:学校文化建设是只可以被总结但是却不能被事先计划设计的。对于这种说法,实是不敢苟同。

就一所新办学校而言,她虽还没有传统与历史,但并不等于她没有学校文化。事实上,许多新建学校无论是建筑布置还是师生的精神面貌,都给人一种新的文化气息,一种心理认同与文化享受。那么,新办学校的学校文化是怎样生成与发展的呢?

一篇文章可能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仅就新办学校的校长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作些探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实就是站在文化角度对校长个体与学校文化的关系的最简洁的表述。尽管学校文化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但对新办学校来说,校长无疑是学校文化的“CEO”。

一、校长的文化素养是学校文化的“底座”

从对建筑设计的思考到校内一墙一壁的布置,从对教师的招聘到管理人员的选择,从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到对教室卫生的要求,这一切的实现以及实现到何种程度,都与校长本人的素养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办学往往是一个校长体现自己文化根的一种方式;办学往往是一个校长依托学校来圆自己的一个梦想;于是,校长的文化底蕴往往就是学校文化的“底座”,一所学校的文化方向永远朝着校长心中的理想,但也永远不会超越校长的文化品味。不管学校的经济实力如何,

一个人文气质的校长必定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一个严谨木纳的校长不会给你呈现一所生机勃勃的学校

二、校长的文化意识是学校文化的“泉眼”

有浓厚文化素养的校长必定有较强的文化传播意识,这种文化传播意识时时推动着他对学校文化的精心设计,并且促使他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因素进行学校文化的精心施工。即使文化素养一般的校长,由于学校的文化特性和同伴学校的文化吸引,他也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建设意识。这种文化建设意识就成为学校文化汨汨不断的“泉眼”,校长认同的文化才容易成为学校的文化现实,经过学校氛围长期过滤与积淀的文化现实最终生成学校文化结晶。


三、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舞台”

不管是创新的还是借来的,每一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理念实际上是师生“起舞弄清影”的平台。

“愉快教育”的理念是愉快教育的文化舞台;“赏识教育”的理念是赏识教育的文化舞台;“教育服务”的理念是教育服务的文化舞台。新办学校的校长,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师生,必须亮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公布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以形成共识,引导共同信念,统一版本,为学校文化奠基。待学校文化基本框架形成,再扩大舞台,百花齐放。不可否认,每一所学校都会出现与校长办学理念不相关或不和谐的音符,聪明的校长会有意识地将这些“民间文化”或纳入自己的办学理念丰富自己的办学思想或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其泛滥,冲击学校主体文化。每一所学校都会出现边缘文化,只要不影响师生的精神实质,校长应宽容对待,甚至可以宣传可以参与,以促进文化共生。同时,校长要善于吸收异质文化,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视角,完善办学理念与规章制度,进行文化创新。例如:北大校长破格录取数学是零分的学生成为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文化。

四、校长的人格与领导风格是学校文化的“框架”

Halpin Croft将学校组织氛围分为四类:开放型气氛、忙碌型气氛、松散型气氛、封闭型气氛。Bush将学校管理模式分为五种:常规型模式、民主型模式、 政治型模式、主体型模式、模糊型模式。

学校的组织氛围与校长的人格是分不开的,而学校的管理方式主要取决于校长的领导风格。学校的组织氛围与学校的管理方式之间又存在相关性,这一切与校长都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人格与不同的领导风格,不同的人格与不同的领导风格决定着学校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实际造成不同的学校氛围,其涉及学校主体之间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以及这种不同关系中的权力分配关系,由此形成不同的学校文化。所以说,校长的人格与领导方式决定着学校文化的“基本框架”。开放型的校长构建的必定是契约型学校文化与发展型学校文化,集权型校长构建的必定是理性文化与分级型文化。 由此可见,对于一所新办学校来说,因为没有传统与历史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就是校长个体文化的张扬,例如,翔宇的学校文化是卢志文校长个体文化的释放与追加,上海尚德实验学校的学校文化是姜晓勇校长圆自己教育之梦的个体文化的张扬与追求。校长就是学校文化的“CEO”。

为什么要建立学校文化呢?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如果一个学校没有灵魂,那么就是一盘散沙。学校文化能够凝聚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有统帅的作用,同时学校文化也具有熔炉的作用。有了学校文化就有了学校的传统,哪怕是有新的老师和新的学生来了,这个传统也可以使他们很快地、自然而然地融入进来。所以,建设学校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文化并不一定要千篇一律。每个学校都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


条件、自己的环境、当地社区的文化,结合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立足自己的特点形成学校文化。

办好学校一定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现在我们讲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212021年》中也提到国家到2021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在距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四年时间。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有人说要用信息技术来带动现代化。那么,怎么理解信息技术?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在我看来,信息化的特点是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和国际性。其中,互动性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如何来运用这个环境,怎样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学校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化还要处理好三个字的关系。第一个字是“器”。要有硬件的建设。如手机能上网,我们的课程也可以放在手机上,带着手机能走遍天下,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个字是“技”。要掌握技术,要对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与使用。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要思考怎样让信息化真正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第三个字是“气”。信息技术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为信息而信息,一定要赋予其人文精神。信息化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在这样的新环境下,教师的专业怎么发展?教师的观念是不是达到了现代化?要知道,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转变。信息化要正确处理好器、技、气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教育最关键的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个重点其实是一个问题。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其实就是质量的不均衡。现在,有些新建学校的硬件条件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达到现代化。就全国来讲,目前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很不均衡的。去年,我到了西藏自治区、青海、湘西等地区,与这些地方相比,北京的办学条件很优越,但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否真的达到了现代化呢?我们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怎么培养学生?教师如果还是延续固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要“听话”,而不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那就谈不上好的教育了。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生命,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观念和思想的转变。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da18b7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