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一本书的出版是经过作者呕心沥血的构思推敲、夜以继日的写作以及发行单位严格审查的,因此必定有其特定的价值。因为个人阅历、思维差异的缘故,即便对于同样的问题,作者也会有所侧重而阐述不同的见解,所以阅读对象也不会有完全相似的感知体验和收获。通常情况下,对一本书水准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尚且没有那样的判断力,所以一直坚信——开卷有益。 即便捧着书如坐针毡、内心惶惶而从无阅读兴致的人,大抵也不会否认,书不仅可以带来知识、启迪智慧、升华灵魂,还能提高个人素养、给予生存于这个世界的能力„„一言以蔽之,书有着太多难以赘述的功效,难以一一赘述,而我只是管中窥豹,浅显的陈述一些感受。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曾激励过多少有志青年头悬梁、锥刺股的至理名言流传至今,在使用排行榜上依然有着较高的人气,大众耳熟能详。倘若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此句的含义,不可否认,以财富佳人为动力的读书不免让人觉得有些俗不可耐,但想必农耕文明时期,上升渠道不畅,改变命运的机会寥寥无几,其更具励志的意味。也许是因为成长自然而然的蜕变、感悟,对于读书,渐渐的我有了一些“狭隘”的见解:不应为她披上任何功利的外衣,也不应视其为成功的手段、飞黄腾达的阶梯,更遑论发财致富的路径。读书最大的益处莫过于完善自我,从性格上,从学识上, 从能力上,从心态上„„不一而足,使你我不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性格温和的人。 长久以来,我将自己定位为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读者,喜欢泛泛的阅读,对历史、军事、地理、小说、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掌握文字传达的信息,所以未能从中汲取到足够多的养分,更鲜有将所读内容转化为考试分数的成功经验。之所以不将自己划入理性读者的范畴,着实因为从无优异的学习成绩加以佐证,毕竟理性读者通常在求学的道路上是出类拔萃的,而之所以列于感性之外,则是因为每天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研读一些乏味但极有营养的书籍,不再仅凭兴之所至。 但凡理性的读者,他们可能并不天赋异禀,但必定毅力惊人;他们嗜读如命、废寝忘食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在书中有着强烈的存在感;他们高度自律、循序渐进、系统学习,注重知识的整体吸收;他们善于选择,人文类书籍是他们生活中的调料,专业、技能型书籍才是正餐,所以,他们的阅读过程通常是枯燥无味的,但不可否认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更能学以致用。感性的读者与书之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不至于太亲切,但也不会过于疏离;他们喜欢无拘无束、随性,通常不会固定的阅读某类书籍,而是据一时的兴趣而定;他们更注重对文字的感官享受,更向往唯美,更迷恋文字营造的意境;他们不会按部就班的去研读一本书,只会寻找感兴趣的文字、段落,因此,掌握的知识、信息也是残缺不全的,但这并非妨碍从阅读中获得了快乐、愉悦,这是读书的终极享受。 朋友都说我是个墨守成规的人,一直有着让人抓狂的生活规律,常扫了他们的兴致,上班工作,闲暇时打打球、看看书,偶尔聚会小酌上几杯。尤其是喜欢独处更显得不可思议,这与年龄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毕竟年轻就是热闹的代名词啊!是的,很多人都害怕独处,因为那意味着孤独和寂寞,而我则不然,因为有书为伴,有着一股莫名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所以生活充实无比。在书籍的类型上,我选择兼容并蓄。因为尚有些许感性的缘故,我用心选读《读者》上的经典文章;受爱好的驱使,则会浮光掠影般的速读《环球人物》和《NBA时空》;因为从事文字工作和更深入的了解中央政策、云南省情的需要,常常字斟句酌研读《社会主义论坛》和《求是》杂志,不断开阔视野和提高写作水平。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温润如玉而又意念强大。古语有云:“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而我则坚信,若非执迷不悟,读书可以使人脱胎换骨。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手机的智能化、网络的普及使得阅读也变得更加便捷,而我仍固执地拒绝在手机、网络上阅读文章,更喜欢有触感的纸质书籍,甚至纸张的味道也会让我心旷神怡。 试想一个下午,一杯茶,一屋阳光,一本书,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么!一页一页的文字带着书香从你的指尖滑过,心情慢慢的变得舒畅,气定而神闲,这时候,思维由你掌控到极致,烦躁不安时棘手的问题,也许突然间就会迎刃而解,我想,这是最幸福的生活片段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74b39a376baf1ffd4fad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