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2.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稻之父.”克隆技术第一次培养出来的动物是 羊 。 3.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在不同环境中。 4.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5、生物对环境也是有影响的。例如:植物能够增加空气湿度,通常用干湿表来测量空气湿度。在探究实验中可以得知:植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其中对裸地的测量起到对照作用。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而且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 7、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学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是光名称 企鹅 鼠妇 雪莲 珊瑚虫 骆驼 亚洲象 生存环境 以南极大陆为中心的冰冻极地 阴暗潮湿的角落 高寒地区 热带海洋的浅海区 干旱的沙漠 亚洲的热带地区 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包括:①粗准焦螺旋 ②细准焦螺旋 ③镜臂、④目镜、⑥物镜、⑤转换器、⑦载物台、 遮光器、⑧反光镜、、⑩、镜柱 镜筒、等等。(如右图) 8、显微镜的使用: 用于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和生物体的微细结构.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放→对光→观察→收镜 (1)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取镜时应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⑩ 住镜座,不能单手拿。放在前方偏左的位置.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一般用大光圈 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视野。 (3)观察前,应先从侧面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把镜筒下降到最低点后,再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等观察到大致物像时停止转动粗准焦螺旋,如不清晰再转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的物像为止。 (4)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6)将写有字母“P”的白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你观察到的是_d_,说明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如果发现观察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想要移到视野中央来,则应该将装片朝右上方移动。(朝那里偏,朝那里移.) 1 初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9.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方法,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有三个明确的目标,探究的过程、结果.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第二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成分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是生产者;动物和人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它们是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它们是分解者。 3、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例如: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比较单一;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最多、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荒漠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4、地球上生态系统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孤立的,而且有密切的联系。 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23km的高度。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了说明: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1、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能够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营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无机盐包括:铁、钙、锌、碘等。 2、鉴定食物中含有淀粉,通常可以利用淀粉滴加碘液试剂会变成蓝色的特性进行检验。利用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的特性,可以鉴定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而脂肪往往能在纸张、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 3.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建造我们的身体: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最基本物质。 (二)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人体的供能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类提供;脂肪是营养物质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三)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 坏血病——缺少维生素C 佝偻病 ——儿童时期缺少含钙的无机盐 夜盲症——缺少维生素A 软骨病——缺少维生素D 脚气病——缺少维生素B1 贫血——缺少维生素B12 2 初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4.青少年合理膳食要做到: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饮食要定量。 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绝大部分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直接被吸收。 6.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名称如下: 口腔 消化腺名称 分泌消化液 消化的营养物质 注:胆汁不含有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暴饮暴食会引起消化不良。 8.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有(1)小肠比较长,(2)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增加小肠消化吸收的面积。 10.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过程分别如下: 唾液 胰液、肠液 胆汁 胰液、肠液 淀粉葡萄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口腔 小肠 小肠 胃液 胰液、肠液 总结: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是在口腔、胃、 蛋白质 氨基酸 小肠部位被初始消化,它们被消化的终产物分别 胃 小肠 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11.食物的吸收过程:口腔、食管基本没有吸收作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余大部分的都在小肠中被吸收。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甘油、脂肪酸进入毛细淋巴管以外,其余都直接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咽 食管 唾液腺 唾液 淀粉 胃腺 胃液 胃 肠腺 肠液 小肠 大肠 胰腺 胰液 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肛门 肝脏 胆汁 乳化脂肪 蛋白质 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第五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在生物圈中,动物和人都需要不断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 能量。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 2.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3.食物链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食物链通常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位于食物链的其他环节生物则大多肉食性动物。 4.能大量捕食田鼠,被人们誉为“农田卫士”的是猫头鹰,能捕捉树洞中的害虫,被称作“森林医生”的是 啄木鸟 。 5.科学家从生物的 食物链 得到启发,利用 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防治的技术叫生物防治。 3 初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6..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物质 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 7.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遵循的规律是:从绿色植物流向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 8.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积累会逐级增加。 9.如果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有一种生物消失,那么食物链就会中断,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 稳定。 第六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1.海尔蒙特通过实验验证了水分同柳树生长的关系,但他却忽略了另一个与柳树生长密切相关的条件是空气中物质。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说明了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完成的,过程是: ①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部分遮盖的目的是设立对照。 ③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④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⑤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 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不变蓝。 3.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 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是指 叶绿素,它的作用是吸收光能。 4.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阳光 叶绿体 有机物+氧气 5.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物质的变化,就是把简单的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另一方面是能量的变化,就是把光能转变为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恩吉尔曼实验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7.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意义是: (1)人和动物的物质来源 (2)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3)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8.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和给大棚植物充“二氧化碳”作气肥来提高产量。 9.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营养物质有水和无机盐。 10.把3株大小相似的青菜植株,分别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和蒸馏水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给予光照并及时补充培养液。一星期后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发现生长得最好的是植物培养液中植株,其次好的是土壤浸出液中植株,最不好的是蒸馏水中的植株。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烘干后留下的结晶物主要是无机盐。 11.无机盐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氮、磷、钾,此外 4 初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还有一些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硼。植物缺氮叶色发黄,钾使茎杆健壮,缺钾植物会倒伏。缺磷叶出现斑点,新根少。 12.无土栽培是指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用水和各种比例的无机盐配置成的植物培养液来培养植物。其优点主要有节省土地、按照人们的需要培育高品质的植株、减少污染和虫害。 13.植物的根深入到土壤里,主要起两方面作用:(1)固着植物体;(2)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14.实验: 用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长条,分别放入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萝卜条发生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甲杯浓盐水中萝卜变软,长度短,细胞失水。 乙杯清水中萝卜变硬,长度变长,细胞吸水。 15.移栽根部帯土的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 16.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从最前端开始 包括根冠区、 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个部分。 (如右图) 17.根尖有大量的根毛,根毛主要集中在根尖的成熟区, 根毛的意义是增加根与土壤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 水分和无机盐,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18.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根毛细胞吸水。“烧苗”现象发生时,土壤溶液浓度大, 细胞失水。 19.土壤中的水分被吸收的过程 土壤中水分→根毛细胞→表皮以内细胞→导管→茎、叶 根尖立体结构 根冠区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第六章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1.食物中的能量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能量随着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而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2.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成正比,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密切有关。 3.二氧化碳的特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呼吸通常是指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5.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是细胞利用氧气 将有机物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 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5 场所 叶绿体 条件 光照 原料 二氧化碳、水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所有活细胞 有光无光都进行 有机物、氧气 初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6.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中。生物体直接能量形式是ATP. 7.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松土: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冷藏水果:抑制细菌的繁殖以保鲜。 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 作用:气体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人体呼吸系统 人的组成及作用 洁 组成:大量肺泡 体肺 作用:气体交换场 的发生所 呼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过程实现的。) 在肺 吸 内的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气体 泡壁很薄 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 氧 (气体的扩散作用) 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呼吸 肋间外胸廓前后运动 肌、膈肌 径、左右径 吸气 呼气 收缩 舒张 增大 缩小 肺 被动扩张 弹性回缩 肺容积 增大 缩小 肺内气压 变小(低于外界) 增大(高于外界) 气流方向 外界→肺内 肺内→外界 9.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部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肺泡数量多,肺泡壁佷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 10.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常所说的呼吸是外界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依靠呼吸运动完成的。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 11.人吸入的气体成分中,氧气含量较高,二氧化碳含量较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原因是人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 1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完成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运输途径分别是: 氧气:体外→肺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血液→毛细血管壁→各个细胞 二氧化碳:各个细胞→毛细血管壁→血液→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肺泡→体外 7.肺活量可以检测一个人的呼吸功能,肺活量的含义是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气体的量。运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 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7af413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