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的告别的解读 《影的告别》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一部极具象征主义的作品。因此,我将从两个方面,通过揭示“人”与“影”的象征意义,探究作品内含的思想情蕴,对文章做一个比较粗略的解读。 解读一:(从社会现实层面) “人”:亟待光明,厌恶黑暗;向往“天堂”和未来的“黄金世界”,却只是麻木地等待别人的给予与创造,自己毫无实际行动(一直沉睡,“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你还想我的赠品”)。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空想主义者”。 “影”:对“天堂”和未来的“黄金世界”存在怀疑(“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意去”);甘愿沉没于黑暗,“给黑暗捣乱”,却又“彷徨于明暗之间”,对于自己的反抗和理想的实现存在怀疑,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甘心成为一个“历史中间物”,以自己的斗争换取世界的新生,而自己“愿意只是虚空”(“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思想内涵:1.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希望,麻木地熟睡着,等着做好梦,缺乏“务实”、战斗精神的人的批判。 2.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思想——绝望与反抗绝望 ——向“人”告别,沉没于黑暗。 3.战士孤独的心境——独自远行。 4.“历史中间物”思想——像影子一样,黑暗会吞并,光明又会使之消失,然而就在斗争与反抗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解读二:(从鲁迅个人方面) “人”与“影”是两个不同的鲁迅,《影的告别》实际上就是鲁迅内心两种思想的交锋——受西方进化论影响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传统思想和根深于鲁迅内心深处,对未来怀有怀疑的悲观主义。这是鲁迅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他的自省,也正反映了鲁迅思想的矛盾性与深刻性。象征鲁迅虚无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影子其实本身也有迷惘与孤独,对于将来要走的路,他自己也没有“指南针”,也是“乱闯”,也许这正是他要“独自远行”的原因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6d9ece2cc58bd63186bd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