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留学:傅斯年留学不为学位 1919年,傅斯年到英国留学。刚到英国,他就在北京《晨报》每天连载《英伦游记》、《留学英国最先要知道的事》之类的文章,俨然成为留学英国专家。 1920年夏,傅斯年进入伦敦大学心理学系,想师从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斯皮尔曼读心理学博士。斯皮尔曼却要他从本科一年级读起。傅斯年没有泄气,因为他已经抱定“留学不为学位”的宗旨。 傅斯年在伦敦时,住在泰晤士河南岸。住所墙上挂的是他心目中3位英国文化英雄的肖像:萧伯纳、达尔文、密勒。在伦敦时,他曾帮助作家威尔士写《世界史纲》的中国部分,爱看歌剧,喜读小说。如此几年下来所得甚多,实验心理学这一主课却越学越觉得没意思。 这门课讲究一板一眼的数学化的测试统计,为此,傅斯年还加修了数学与化学课程,结果发现该课是在把人当作实验动物,与其“改造中国人心理”的目标相去甚远。20年后,傅斯年写了一本《性命古训辩证》,讨论中国人心理与概念的关系,但是方法却是国学的文字训诂,与所学的实验心理学完全无关。 1923年秋,傅斯年离开伦敦大学,转到柏林大学。在英国留学3年,专攻一门使他失望。于是到德国后,他干脆从人文学院本科一年级读起,不定专业。他上过东方学家傅兰克的西藏学课,旁听物理、数学,还到爱因斯坦的研究生讲习班听相对论。 当时聚集在柏林大学的有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包括陈寅恪、俞大维、毛子水等,加上徐志摩、赵元任、金岳霖先后来访,一时风云际会。这批中国学生都以欧洲启蒙大师莱布尼茨的通才为治学榜样,同时学多门,形成了一个“中国百科全书派”。傅斯年求学务求博,在这批人中也成为奇谈。有一次吃饭,大家发现傅斯年随身的书包奇重,原来是装着三大卷《地质学》。连主攻地理的毛子水都说他如此读书将“劳而无功”。 1926年,胡适到欧洲,傅斯年作为胡门第一弟子,赶到巴黎见面。二人长谈后,胡适非常失望,觉得傅斯年在欧洲6年,“漫无纪律”,远不如留在国内的顾颉刚用功而有所成。 人物小档案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国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a36b67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