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型材料作文专训(二) [经典考题](2010·大纲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来写高考作文] 学审题立意 我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立意: 我的构思:选择________文体,大致分________段,每段所写内容及所选素材请列出提纲 第____~____段 第____~____段 第____~____段 1 同桌评分________ [名师话高考作文](学高分技巧) [名师析题] 这道作文题属于文字材料的命题形式,材料比较集中,主要信息聚焦于“世界读书日”和“浅阅读”。在读书日之际,材料中的甲、乙、丙、丁四人围绕“浅阅读”展开了讨论。对于同样的话题,甲由不知到担忧,乙认为既时髦又实用,丙对其多样性和个性化表示了肯定,丁则对过去的阅读生活表达了怀念之情。该题体现了时代特点,比如丙对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见解。题目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的同时,注重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考查。另外,通过对话形式呈现了不同人对于“浅阅读”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体现了高考作文注重考查考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取向。 [推荐题目] (1)如此“浅阅读” (2)玩味书香 (3)拒绝浅阅读 (4)深阅读之美 (5)书中自有×××,书中自有××× [参考立意] 从“对比深、浅阅读”的角度立意:(1)与“深阅读”进行对比,论述“浅阅读”的优点。“浅阅读”能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宽人们的眼界。(2)与“深阅读”对比,正反论述“浅阅读”的优劣。“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深层次的知识,无法品味文章丰富深刻的内涵。但是浅阅读又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解决人们的部分阅读需求,提供人们精神的食粮。 从“浅阅读”的角度立意:对浅阅读时代进行反思,认真计算其中的得失,同时思考如何进行深阅读。 [可用素材] 1、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网络小说的走红、中小学生漫画热的出现、电视肥皂剧的兴盛等,都无不从正面或侧面反映着浅阅读的盛行。同时,关于网络时代的阅读,不少名人也有过精辟的见解,比如马云曾说:“看书有一种乐趣,看了以后觉得挺快乐的,哈哈一笑,或者嚎啕大哭一场,我觉得很快乐。但是让我看书不断去想,让我背诵几段,还要讲几段,我肯定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浅阅读。 2 2、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深阅读和浅阅读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引用很多材料证明深阅读的必要,比如“读书破万卷”“旧书不厌百回读”等,但是对于浅阅读在信息时代的优势也不容忽视,同样可以用阅读量和人们在阅读时间上投入的精力来对照说明其好处。 3、深阅读是培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阅读方式,而且是成为大师之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可以借鉴陈寅恪、顾炎武、戴震等大师,来缅怀深阅读的时代,同时对这个时代的喧嚣浮躁现象进行反思,对这种现象造成的浅阅读进行反思,并为我们如何补足深阅读这一块献计献策。 补充事例具体内容: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此外,他还认为《礼记》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礼记》中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部分以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 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戴震是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当时,别的孩子都把学习“四书五经”当作一件痛苦的事,而少年戴震却乐在其中,每天都要背好几千字的书,从不间断。戴震不仅学习认真,而且善于思索,喜欢提问题。 有一次,老师讲解《大学》里的文章。老师刚读完注解,戴震就问:“老师,书上是怎么知道这话是孔子说的,是曾子记述的呢?又怎么知道曾子说的话是由他的学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10df7fa58fafab069dc02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