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背景资料 关于诗的背景资料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这首诗全篇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本诗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186c3f1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