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释 ——读《心经的人生智慧》

时间:2022-03-20 02:19: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经解释

——读《心经的人生智慧》1

经题中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不同于知识单纯的体验,它是由反思和体验得来,其分为三个阶段: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者递进,实相般若是为实质的般若。波罗密多是指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和方法,心经指的是精要。故而标题意为用智慧解除痛苦方法的精要。

心经的首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印顺法师称此句为标宗,在我看来,此句为全文总摄之句,它独立构成了心经的第一部分。在我看来,这里涉及到了心经的根本思想和根本目的。心经的根本思想是“照见五蕴皆空”,全文主要围绕着“空”这个线索展开,主体部分就在论述“五蕴”“十八界”等自性空的本性。心经的根本目的是“度一切苦厄”断除人们因为执着于空有的烦恼。而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因果关系:只有认识到世间事物皆空,才能摆脱苦厄。

苦可分为行苦,坏苦,苦苦三类,其中有一些苦如行苦中的病痛之苦是能通过我们的行为摆脱的,但有些苦如大部分坏苦、苦苦,无法通过行为事实加以摆脱,因为这种苦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认识的错误。认识的问题最终要靠认识来解决,因此我们要摆脱苦,就要对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般若思想认为,苦的产生在于人对有的迷惑与执着。因此,要摆脱痛苦就要对有——世间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心经所提出的对世间事物正确认识就是空,以般若照见五蕴,最后得出五蕴皆空的结论,从而摆脱苦厄。

人们对五蕴常常产生有的实在感,这种有是自性有,即是独立的永恒的自我生成的,而实际上的有是缘起有。有分为三种:相待有,假名有,发有。相待有要二者相待假立,假名有是因为因缘不同而各个假借不同名而立,法有虽然假相宛然却了无自性。这里利用《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进行透视。所有的有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而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 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



1

济群法师著,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存在的,都会消散。所以尽管有有其实在的表象,实际上却是虚幻的。般若观中,有和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缘起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这里空的概念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无常变化,非独立,非实有。这些特点是五蕴自身固有的性质,它是不变独存的,因此说五蕴自性皆空。

根据第一句总摄的原理,心经又进行了一个具体的论证。这就是心经的第二部分,也是主体部分。这里心经选择了色作为详细论证的例子,色是因缘所生的色,空是自性空,色是缘起而生的,其本质是空,因此说色即是空。缘起的有并不会坏缘起的假象,自性空也会导致宛然有,空不害因缘生法,因此说空即是色。空与色在这里达到了统一,所谓的色即是空是使人们认识到色背后空的本质,免我们因为表面的色而为所累,所谓的空即是色,是为了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弊端,了解缘起因果,催人向善。

依照此论证方法,心经将空的概念推及到了六尘、六识、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指六种精神活动产生渠道,色是所见者、声是耳所闻者、香是鼻所嗅者、味是舌所尝者、触是身所感者、法是意所知者。六识是人所产生的六种心理活动。它们分别代表着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生理世界,六根缘六尘生六识,统称为十八界。十八界都可以通过色空的思维公式演绎,因而得出十八界皆空的结论。就有情世间而言,由五蕴和十二处界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当然包括我在内)也是不可得的,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明白了无我后,我们就能破除我执,超越自我,获得真正的解脱。就器世间而言,人们常常执着于六尘当中,为八风所动,产生各种情感变化,当我们认识到六尘皆空,我们就不被六尘所累。最终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地。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显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心经在前文论述了如何对待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后又在这里论述生命流转即生死问题。顺观缘起,至有“生”故有“老死”如此轮回不息,此称为流转门。但如果我们想要从生命流转当中解脱出来,就要由果推因,逆观缘起,也就是还灭门的方法。明了十二因缘皆空,因的不存在就可以推断出果的不存在,十二因缘不过是假象,因此我们无法灭除生命流转也不必灭除生命流转。四谛指的是苦


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友情生命的情状,集谛是感召苦果的原因,灭谛是证得涅盘的境地,道谛是证得涅盘的修道方法。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四谛是修学佛法的大纲,四谛法门是佛陀对声闻人所说,声闻对四谛法门的修行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般若中关照四谛则是另一种办法,心经所说的无苦集灭道是指四谛皆空,本无差别。

至此心经第二部分也是我认为的主体部分已经完结,此部分主要围绕着空这个字,运用第一部分总论空义的原理,简略论述了五蕴十八界等皆空的实质,述空与有的关系,借以排除人们对实物得失有无增减的执著,远离苦厄。

下一部分是修行般若之果,因无所得而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最终涅槃,达到形成、断障、得果的境地。通过修习般若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圆满。

最后一部分以赞叹功德、劝解流通结束。

总之,心经根本目的在于断除一切苦厄,其主体思想就是“空”,通过让人们以佛法观照世间,得出万物皆空的结论,从而破除执着障碍,消除烦恼。在文体结构上,心经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具体谈到十八界四谛等皆空。在论证方法上,采取了详细举例论证和简略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色空关系采用了详细论证,其它关系采用了简略论证,通过简练短小的语言达到以般若智慧解除人生烦恼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3943c95f0e7cd18525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