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目的、目标、作用、意义,这一组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诚如你所言这是个强力意志的世界,但是单纯的强力意志是无法对现实世界产生作用。在谈论他们的关系之前,我以为还要加一个词“行动”,动机、目的、目标、行动、作用、意义,才是相对完整的。只有行动才能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才可以谈论作用和意义。以王阳明为例,他一生要说的和做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动机、目的、目标、行动、作用、意义。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初的动机和最后意义在这样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统一。但是仅有致良知的强力意志是不够的,因他不能帮助王打胜仗,还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方法论,是目标,是行动,是作用;致良知是动机,是目的,是意义。现在很多人讲知行合一,但是我却以为知行合一只是方法论,还需要动机的统领,这个动机在王阳明那里是致良知。我们都渴望用方法论来指导我们日常的行为,是因为这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可以在大概率上把最初的那个动机转化为现实。能真正影响这个世界的还是行为本身(当然行为是动机的外在体现,是强力意志的驱动)。王阳明的兵法是:苟势或因利而异变,则宜量力以乘机。他打仗的时候从来不以君子自居,各种阴损的手段齐出,行动是“力”的角逐,为了达到目的可谓是不择手段,这有没有违背他的致良知呢?私下以为并没有。你不能用美好的愿望或者动机来替代这个世界客观的运行规律,一旦做出行为,就会参与进当下的“力”中,那就要遵循事的规律。我并不是说只要动机是好的,杀人放火毫无底线。在单独的事上,激烈的手段或许可以获得更强的“力”,但是某个动机的达成并不能取决于某一件事情的达成,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各种事情的达成,做事就是选择A方式(代价x)B方式(代价y)C方式(代价z)……激烈的方式在一段时间之内可以更快速的把想法变成现实,同时也会引来强烈的反弹。就这样过,或者过得明白一点。想要过得明白一点就会问做什么事?怎么做事?对于就这样过吧的人,这一组词没有关系。对于想过得明白一点的他们是层层递进循环上升的关系。我想做某一件事情(动机)我去做了(行动)在做的过程中我会问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要把它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目标)?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呢?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是得不到答案的,在做的过程中,事件会给我们反馈,促使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意义也许要很多年之后你才能明白,也许很多年之后也明白不了。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让我们活的明白一点,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是在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f3018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