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意象_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时间:2022-09-15 14:12: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中的意象_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修饰,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捣衣用是木制的棒槌。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贺铸还有《杵声齐》一首: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泪写了书信,但哪里知道亲人是否能收得到呢? 李珣《定风波》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在万




籁俱寂中,秋虫唧唧声起,本已让人乡情无限,随着秋虫鸣声再传来阵阵砧杵声,岂不更令人肝肠寸断?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九月寒砧摧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声里,秋叶飘零,戍边十年在外的征人,思乡情冷。 姜夔《齐天乐》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写蟋蟀鸣声与寒砧声相应和,更增添了无限凄楚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见月怀人,月圆人未圆,这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此时,思妇见月色怀征人,心中自会深隐离合之意。此句从视觉切入。万户捣衣声,砧声总是和月色相伴,见月已不堪,更何堪长安城中正响彻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捣衣为何?送给万里玉关外的征人。这砧声中又包含着多少思妇的相思之苦!此句是从听觉切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乍起,天气渐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让人心怀挂念?月色、砧声、秋风,三种景物,三重情感,丝丝入扣,绵绵不尽。总是一词,涵概深广。这前四句诗浑然天成,难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写到寒砧的诗句还有许多,也都是写思人怀乡之情的。 如:《红楼梦香菱吟月》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李颀《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杜甫《秋兴》(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可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52eb2e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