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登望楚山最高顶》孟浩然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孟浩然。望楚山在今襄阳南,而襄阳是孟浩然的故乡,因此这首诗为作者登上家乡的山峰最高顶时所作,抒发了作者此时雄壮豪迈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家乡风光的热爱。 【原文】 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山川,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收拢,众山比全系列高。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白羽大,武陵花掉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注解】 望楚山:在今襄阳南。 武陵:今湖南常德。 映:一作“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经游之作。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夏,孟浩然游越回故乡襄阳。返乡不久,他登览了襄阳城南八里的望楚山。望楚山是襄阳城一带最高的山,传说周代秦与齐、韩、魏攻楚,曾经登此山以望楚,后人便称此山为望楚山。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他的故乡襄阳渡过的,然其也存有过几次为期不常的游历生活,他曾在湘赣一带游览,晚年又入蜀,游历期间他碰触至了许多雄浑雄伟的景观,于是诗人便用不羁的笔势传神地描绘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雄浑佳作。 这首诗即为其中的一篇佳作。 【赏析】 诗以议论发端。开始两句说,要论山水的优美,襄阳远远胜过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会稽是古代越国的都城,以山水秀丽著称。孟浩然刚从越地而归,拿襄阳山水与会稽比较,是很自然的。前二句传达出山是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笔锋一转,诗人的笔落在望楚山上。孟浩然喜爱游览,一生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这座望楚山却一直没有登览过。写未登望楚山,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山。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写下离再往楚山。望楚山的石崖像是刀劈那样平缓,周围的山都条叶在望楚山脚下。诗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较,整体表现望楚山的陡峭和低。七句至十句写下登望楚山。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荣登望楚山,极目远眺,一直看见天的尽头。从想一想写望楚山的高,这从虚处下笔,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后两句再从实处写下。极目南望,非常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陈震雷迷迷蒙蒙的花掉中。云梦就是中国古代最小的湖泊,纽市大江南北,方圆九百里。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捞为业。沿溪行,忘记路之远将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并无杂树,芳草美味,落英缤纷。太守即为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爱好者,不何所路。”襄阳就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即使盼得再远,也不可能将遥望湖南的梦泽和桃源,而且沧桑转换,唐时云梦已大多沦为陆地,名存实亡。诗利用视觉的将近小离大,把千里小的云梦插进巴掌大小,把本来不可知的桃花源写下得隐约可见,正是通过想象与生硬,图形望楚山之低。通常诗写下山低都就是尽力生硬山如何高耸入云,而这里将云梦武陵增大,做为望楚山的点缀,不落窠臼,别存有意趣。这样,诗在整体表现望楚山低的同时,也整体表现出来诗人的高远灵秀的胸襟。这两句诗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入夜,诗人才下山回家,足见诗人游兴之高,足见望楚山之令人流连忘返。接着诗人又由下山宕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月夜山溪图: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诗以描绘望楚山的山中和登山的亲见,描写襄阳的江山山川之美。诗格调消磨,就中又“文采丰葺”(殷?《河岳英灵集》),显露出似浓实腴,“采秀内映”(《河岳英灵集》)的特色。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志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任官,又被称作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苦、痛苦沮丧后,尚能够蔡国用,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归隐鹿门山,后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说“王孟”。其诗温和,长于写景,多充分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存有独有的造诣。存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成诗二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恳请高度关注“小学生学习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889423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