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

时间:2022-04-02 15:5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二月二,又叫花神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

祓禊 拼音 fú xì

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君《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笃《祓禊赋》)。三国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魏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刘桢《鲁都赋》)。即农历三月三上巳节。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 南朝 刘昭 注: 蔡邕 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滨,盖出於此。 张志和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诗: 黄河 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辽史·王鼎传》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 龚自珍 字令》词:“珂珮晨閒,文章秋横,祓禊西山雨。



西安世博园锦绣湖畔有座“祓禊桥”。每次游园,总见游人多对桥名“祓禊”二字甚感陌生,更不知其义,于是趁清明节不妨一叙。

祓禊,音fúxì,祓,秉火以祭;禊,春濯水滨。祓禊,即借助水火除恶禳灾。是由巫祝文化演变而来的古祭名,也是我国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祓禊这种驱晦求福之祭,便逐渐演变为春季在水滨举行的、以濯浴为主要形式的游乐活动。

上巳节是我国的古节。秦汉之后,更发展为全国性的大节,其中男女交往或求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东汉蔡邕在《祓禊文》中写道:“洋洋暮春,厥月除巳。尊卑烟骛,惟女与士,自求百福,在洛之涘。”时至唐代,上巳节已演


变为官民共享的娱乐活动,有关的诗文比比皆是。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该节在汉代之前被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由于古人将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故称“上巳节”。由于农历三月的上巳日每年都不固定,而三月初三又多逢巳日,为了方便和统一,自魏晋以后便将上巳节固定于三月初三。这个日子虽然不一定都是巳日,但“上巳”的节名却被沿用下来。如《宋书·礼志》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所谓“巳日”,系来自干支纪时法。

我国地域辽阔,习俗有别,但过上巳节的地域却涵盖了壮族、瑶族、黎族、高山族等多个民族的广大聚居区,甚至还传到朝鲜和日本等国。其形式也多以禊浴、祭禖、求子、相亲、对歌、流觞等为主要内容。像著名的《兰亭序》即出于此节,而曲水流觞也成为文人雅事,为后人所效仿。由于上巳节在时间上紧挨寒食节和清明节,又多是户外活动,因此,这三个“形质”相近的节日便逐渐被融合于清明节之中。以上巳节为“母节”的三节合一,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民俗发展的自然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8a4d5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