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赤壁之战里的曹操与关羽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火烧战船,曹军大败,曹操遂带领主要谋士和将领沿华容道向许都逃窜。埋伏在那里的关羽念及早先受到曹操的优厚待遇,动了故旧之情,就放走了曹操。这也是关羽之“义”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幕。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 赤壁之战时,曹军驻扎在赤壁对岸的乌林,而孙刘联军驻扎在夏口与曹军对峙。当时,刘备“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兵与关羽、张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也就是说,关羽此时并不在孙刘联军的大部队之中,而是奉刘备之命驻防在后方。曹操逃跑时,关羽的部队距敌人最远,所以他不可能是第一个在华容道遇见曹操的人。而且,华容道一带当时是沼泽,不宜行军,况且曹操兵败是非常突然的,走华容道应是临时决定的,这样,孙刘双方都没有料到曹操败军要走华容道,关羽就更没可能奉命去华容道埋伏。何况,大战之前华容道位于曹军的控制区,驻扎着大量的曹军部队,孙刘联军很难通过曹军的防守阵地去埋伏。因此,从当时的战事发展来说,根本不存在关羽“义”放曹操的环境。 那么,详尽记述三国历史的《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此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据《三国志》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三国志?关羽传》载:“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两书都没有提及关羽华容道之事。周瑜是孙刘联军总指挥,刘备是关羽的直接领导,他们的传记中也同样没有提及此事。如果真有这件事,无论是对关羽还是对曹操而言,都将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他们的传记里不应该没有记载。而且,这个事件关乎整场战争的最后结局,在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中也不应该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 据《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内容非常真切:刘备的部队是从后面追击的,并没有在华容道上布下伏兵。《三国志》对此也有记载:“(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军即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这段话明确表明:华容道上几乎要追上曹操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刘备当时的驻军位置在最前线,追在最前头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他也想到了火烧丛林灌木,只是慢了一点,这才让曹操侥幸逃脱。这一点,曹操已经坦然承认。 所以说,华容道上无关羽,“义”释曹操自然也就不曾发生。那么,假如关羽当时真的在前线,这样的事就能够发生吗?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曹兵追赶至当阳,情况最危急的时刻,关羽带领水军前来接应,刘备这才得以喘了口气。可关羽不仅没有好言安慰,反而对刘备发了脾气。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这是整部《三国志》中关羽唯一一次抱怨刘备,说的还是当初曹操许田射猎的事。 历史 可见,关羽一直对当初没有杀了曹操耿耿于怀,直到赤壁之战前还是这种态度,他怎么会放曹操逃走呢?关羽为国杀贼的立场是坚定的,是敌是友的原则是明确的,一己私恩和国家公义孰重孰轻,他也是非常清楚的。曹操对他待以厚恩,是政治手腕,是阴谋伎俩,关羽岂能不知?出于当时的价值观和义气观,关羽已经立功回报,而后决然离开。如今两军对峙,他又怎么会做出这样完小义而损大义的事情呢?所以说,即便关羽真的在华容道,也不可能“义”放曹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e64b23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