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夜雨潇潇,空茫静寂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赏析(最新整理)

时间:2022-09-24 20:1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夜雨潇潇,空茫静寂-—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赏析

/张英华

雨夜宿净行院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这首七言绝句的题目向读者传递出三个饱含信息的词:雨夜、宿、净行院.

淅淅沥沥的雨丝,如苍天垂挂的泪水,本就容易助生凄凉;偏这“雨”直下到“夜”色弥漫。如果说明朗的白天是属于外在世界的,那么漆黑的夜色就是属于心灵的。黑色是心灵的保护色,是让心静下来的颜色,也是容易让心凉下来的颜色,还是让静下来凉下来的心容易生发悲凄的颜色。而在这首诗歌的题目里,凄凉之声与凄凉之色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难题——“宿".宿者,过夜也。诗人过夜之处非奢华之所,非温馨之家,乃“净行院”.“净行院"的住宿条件如何?那自然是简陋残破的了。

在这样的简陋之处,在这样的潇潇雨夜,司空曙会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凄,白居易会有“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惊惧,《红楼梦》中的黛玉则会产生“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悲惋。那么苏轼呢?

在此诗中,窗外的雨声对苏轼的心境其实已无太大影响。你看,首句中,诗人就直接点出自己脚踏芒鞋行天地,不再跻身名利场.接着诗人将“一叶轻舟”送入我们的视线:原来,在淼茫的人世间,摆脱了名利羁绊的诗人,一直以来都如所乘坐的一叶轻舟一般,有着轻快闲适的心境。于是诗歌的最后两句里,诗人给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画面:郁郁的树林之下,简陋的小屋之中,诗人静听屋外夜雨潇潇;没有点亮的灯火,诗人眼中的凄凉也好似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退去。不见凄凉,何必话凄凉?惟有雨声而已,惟有宁静而已……

据《遂溪县志》载,宋朝哲宗之时,苏东坡被贬到海南,至宋元符三年,遇赦北归,从海南儋州坐船回到北部湾时受风雨之阻,便舍舟登岸,住在遂溪县兴廉村净行院,遂有此诗。

这一年是公元1100年,这一年的苏轼已经63岁,距他离开人世间的1101年也不过只有1年时间了.人生如白驹过隙。这位当年的洒脱才子经历人世间意想不到的坎坷挫折之后,已经垂垂老矣,已然接近人生的终点矣.

此时,此地,此人,此诗,方当得此“轻”与此“静”。

诗中虽有凄凉,然而在温暖的夜色庇护之中,在“轻"与“静”的心境之中,何曾看见凄凉?不曾看见凄凉,又何须言说凄凉?

于是,这位时年63岁,行于遇赦北归路上的不凡的诗人,便将一种空茫静寂、轻淡自适的心绪借助这首七言绝句传递出来了。

听,淅沥沥的雨声在诗中敲响.陋室的床铺之旁,一双芒鞋整齐地摆放于地面,而那陋室当中卧于床上的年老的诗人,则正静静地听着细雨点点滴滴穿叶而过,落地而响。老人的思绪在雨声中飘向了哪里?是一路行来的茫茫大江吗?是曾经让身心饱受摧残与剧痛的名利场吗?是眼前空旷简陋让人易生凄凉之意的院落吗?不,只是雨声点点滴滴而已,只是满耳满心的静寂而已,只是将所有外物均已放下的轻淡闲适而已。 窗外夜雨潇潇,心中空茫静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035289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