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美术绘画活动案例:老师,我不会画

时间:2022-06-11 15:58: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案例简述:

美术课《奇妙的发现》要求很简单,只要将点子连接,画出物体的轮廓线,并涂上颜色即可。原本以为孩子们在上次画《小帆船》时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在讲解时,具体怎么样连接就不做重点,而直接放在如何进行装饰上。“明白了吗?”“明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让我对活动结果满怀期待。几分钟后,“老师我画好了”“老师,我画不好”“老师我不会画……”面对递上来的一张张简单涂了几笔的空白纸,我哑然了。为什么在我们看似十分简单的一个绘画活动,竟然对孩子来说是这样的难,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观察分析:

我细细地观察了说不会画的几个孩子,发现了一些端倪:有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拎着笔,有的用食指和中指夹着,还有的五个手指满把抓,眼睛还不时看着别处……那么是不是就因为幼儿不会握笔才画成这样?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结果又发现:许多孩子对颜色并无明确的概念,有的红、橙不分,有的蓝绿不分,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拖了一支画画,又换一支画画,造成交叉重叠的画面,所以显得很混乱。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我分析了一下:许多孩子没有线条轮廓的概念,不知道按物体的轮廓线涂色,于是我就提醒幼儿,黑线表示轮廓边,就好像封闭的屋子,颜色宝宝不能涂到外面去。这样一说,孩子就理解了封闭线条的作用,并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涂色方向。

但是在涂色中,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小手肌肉不够有力,常常涂到一半就觉得很累,很酸,所以“我不想画了!”——放弃也是画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许多孩子对好与不好还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常常喜欢画一点,就拿给老师看看,得到老师肯定以后才愿意继续下笔。这在中小班是常有的事情。

课后反思:

查看《建构式课程》,在“艺术”这一栏里找到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几个字“能学习用一些简单方法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建构式课程》中没有具体规划对绘画技能的要求,因此给一些老师的误解就是孩子能表现就可以了,不在于用什么形式。但是我以为没有基本的美术技能系统的训练,孩子对美术的色彩、线条和结构没有必要的认知,你如何让他进行表现?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用说说唱唱、动动身体来进行表现,而为了避免麻烦和安全起见,成人忽视了对动手画画、剪剪贴贴的要求。是造成孩子没有正确掌握握笔、学会基本的涂色方法和不会使用剪刀等的原因。《纲要》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


当的指导。”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穿插一些美术技能的训练,教给幼儿一些表现美的方法,培养幼儿作画的兴趣,以此来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改进策略: 1.增强审美体验。

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参观中大班幼儿的画展,欣赏同伴优秀的作品。教师应围绕作品的内容,从色、形、构图等方面适当地讲解、交流,有效促进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从而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逐步把幼儿的审美感受引导到有意识的思考和表现上。

2.制订有序目标。

美术活动是按主题的行进安排的,大都是玩色、涂鸦。如果没有随后的练习,孩子们根本无法掌握绘画的技法。难怪至今部分幼儿连握笔都有困难。我想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补充教材,多给幼儿提供涂画的机会,根据小班幼儿的涂画特点,采用小步子递进的办法,组成围绕主题开展的多个学习单元,从而帮助幼儿提高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3.发挥区角作用。

因为幼儿的学习是运用各种感官,通过实际操作积累形成的多种知识经验,是在一日活动中获得的。因此在美工区,多投放一些有趣的作画工具,吸引幼儿的注意,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绘画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23601f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