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设置分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设置分析 摘要: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专业排名在全美高校同等专业中位居前茅,其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因此,该系选课机制上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跨界性以及教学上科系合作等特点都值得我国高校的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课程;跨文化;跨学科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始自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该领域的研究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普林斯顿大学的比较文学专业设立于二战结束之初,专业历史悠久,在时间上领先于该大学其他文学科目的建立,并倾向于统摄和整合其他文学专业,可谓是该校整个文学学科根基所在。自办学之初,该专业就力求超越纯国别文学的局限,并在多年的发展中以此教研传统为准线,不断地注入新内容,最终推动文学史、跨学科的研究迈向更为宽泛的史料义含和广义的文化研究。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这一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也获得了可观的成长,如今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然而,该领域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专业特征使之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因此,鉴于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排名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的成功示范,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以求推动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内高校的有效开展。 普林斯顿大学的比较文学系开设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其研究生培养方式是与其他文学系合作提供五年制培养计划的哲学博士学位,因而,本文从更为广泛的借鉴意义考虑,仅探讨其本科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普林斯顿大学的比较文学系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涉及世界各地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譬如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的文学、语言和文化、以及多种类型的跨学科课程。 1.跨文化视域的国别或区域文学类 文学类型方面的课程有“西方文学的古典根源”,重点介绍从古代到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学传统的经典,研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者等如何解决公共职责和私人情感、国内和异域风俗,以及自然、非自然和超自然事件的问题。 有关文学与传统文本科学的比较研究有“东欧文学与政治”,该研讨会通过审视该地区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来研究二十世纪的东欧历史。在讨论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政治的同时,也探讨文学可以描绘的界限,以及对威权主义的伦理和审美反应。 有关文学与区域或种族研究的比较课程有“东欧的吉普赛人:文化动态”,通过文学和电影中的描绘来研究吉普赛人的历史、文化身份、民间传说、音乐和宗教。该课程提供了斯拉夫和东欧社会中关于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动态的新视角。 2.语言类 “翻译、迁移与文化”探讨迁移、语言和翻译之间的关键联系。借鉴各种文学类型和学科的文本,关注语言和翻译如何影响那些在不同文化间迁移,并最终在他族文化中定居的人们的生活,以及人类流动如何影响语言和归属方式。“思维翻译:语言迁移与文化交流”着眼于国际关系、人类学、人工智能、电影研究、文学、法律中涉及语际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界限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下世界中的翻译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3.跨学科类 “中国电影”介绍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当代电影,取材广泛,以期充分展示全球化在塑造电影美学和政治方面的力量。“文学与摄影”通过密切关注一些文学和理论文本来追溯文学和摄影之间的融洽关系。“南亚裔美国人文学和电影”考察北美南亚人的文学和电影,通过阅读材料磨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的能力以及进行有说服力的写作和口头陈述能力。 4.比较文学理论与学科史类 这一类课程开设不多,但“初级研讨会:比较文学概论”却是本科阶段九门必修类课程中唯一明确指定课程。再如,“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批评与文学理论”是当代批评理论的基础课程。 二.本科课程特点 1.语言要求较高,鼓励原文阅读 首先要进入该系,学生必须具备一门非英语语言的足够知识,才能在大三的文学学习中修读高级课程。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还被要求至少再学另一种非英语语言,并且到他们毕业之际能够运用第二种非英语语言进行文学阅读。这种语言学习可以在进入该专业之前或在专业学习期间进行。虽然比较文学系设置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语教学,但绝大多数都鼓励学生进行原文阅读,有的课程,如“创意写作(文学翻译)”,需要学生将所选非英语语言文学文本翻译成英文,并进行文学批评和分析工作,因而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所选择文本的语言。 2.重视跨界研究,实施科际整合 纵观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本科课程设置,“跨界”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几乎所有课程都实现了或跨语言、跨区域文化,或跨学科的界限。课程涉及的国家、作家、理论家很多,有着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容。它们对纯粹的文学文本问题兴趣不大,而非常注重文学与人文艺术学科之内其他学科的互动,譬如通过文学文本来解读历史、哲学、政治、社会学、人类学、或心理学,抑或从这些学科中吸取研究文学的方法和材料。在诸多跨学科研究中,本科课程也越来越多地重视文学与绘画、摄影、电影、表演等视觉文化的比较研究。在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很多课程都对其他文明的历史、文化及现状都有关注,这使得普林斯顿比较文学系具备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在关注他族文化的同时,每年都会设置对本国少数族裔文化的研究课程,譬如2019学年设置的“南亚裔美国人文学和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比较文学系课程设置上突出的“跨界”特性,该系实施了科系间的合作机制以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实现学科优势的最大化。譬如2019年开设的四十四门本科课程所涉及到的跨系任教教师有十七位,分别来自于该校英语系、德语系、法语和意大利语系、西班牙和葡萄牙语系、斯拉夫语言和文学系、历史和近东研究系、东亚研究系、创意写作系以及古典学系。 3.重视文学的现实关怀与批判精神 重视将文学和文化的视角与社会变迁中所呈现的现实问题进行结合,重视历史与当下视域的交融,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分析和论述的能力。如“讲故事作为自卫:政治小说”这门课程在阅读十九世纪德国中篇小说的同时,解读这些故事如何通过虚构的主角来组织、制定和强化现实世界中的论点,诸如被驱逐者如何质疑权威?什么是女权主义情节?此外,在本科课程设置中电影、绘画、摄影、戏剧等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并被纳入到研究视野中去,或许也正因为这些文化形式在当代的影响比单纯的文学文本更直接。这些课程不论涉及跨文化还是跨学科研究,终究回归到现实层面上来,并在现代性背景下对文学做出反思。 三.结语 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的课程设置跨越了语言、区域文化和学科的界限,引导学生从广义的层面来理解和认知文学,并能从文学的角度来回应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跨界”的课程设置特点,该校的比较文学系开拓了团队教学的意识,实施了科系间的有效合作,从而提升了比较文学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含量。上述这些特点都非常值得中国高校借鉴,从而实现将比较文学之名与学科意识加以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涉及的课程相关信息均参阅普林斯顿大学官网[DB/OL].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5. [3]王定安.美国五所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设置情况分析[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6):110-112. [4]殷明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4-138. 作者简介:姚默(1983-),女,硕士,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项茹,女,安徽安庆人,现就读于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a2a876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