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 认识原子的结构 教师活动 【图片】原子和地球的比较。 【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 四组图片,给学生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图片】展示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回答。 回答1: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回答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回答: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设计意图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通过图片,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体会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对数字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数字的分析能力。 给出碳元素 氧元素两种名称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探索新知 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索新知 认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图片】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微观构成。 二、知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过渡】原子小、原子核更小。比较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拿原子与原子核比较,相当于一只小的蚂蚁爬在大型体育场的中间,因此原子核更小。 问题:像钠原子、氯原子,核外的多个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有无规律?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54页的内容,再完成学案活动一。 【总结】老师将原子分层排布以及排不得规律进行简单的总结。 【快速抢答】 【探究】其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18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 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老师共同总结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微观构成。 学生倾听,感受原子核的大小。 学生先看书,然后再默写、订正答案。 学生快速抢答。 学生寻找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学生找出不同的原子:稀有气体的原子、非金属的原子、金属原子最外层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生动、形象的归纳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快速记忆的能力。 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79ad5e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