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订单农业”新路径破解“庭院经济”发展难题 无论是“订单农业”还是“庭院经济”都是可以有效推动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但是在实际脱贫工作中,尚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订单”不好找;农民的“订单”收益缺乏有力保障;扶贫对象对“庭院经济”发展热情不高等。那么,应当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以“难题”解决“难题”,摸索一条结合发展,互相促进的新路。 标签:订单农业;庭院经济 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贫困乡村“庭院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行的重点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单位都为推动”庭院经济”的落实推广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益。但“庭院经济”在推广过程中依然面对很多困难。破解难题,“庭院经济”仍旧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供挖掘。 一、“订单农业”与“庭院经济”概念浅析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中规定的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因为订单是在农产品种养前签订,是一种期货贸易,所以也叫期货农业。不过,订单履约有一段生产过程,双方都可能碰上市场、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影响,也有一定的风险性。 “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它的特点主要有:生产经营项目繁多,模式多种多样;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经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 集约化程度高;利用闲散、老弱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 二、“订单农业”与“庭院经济”发展难题 “订单农业”和“庭院经济”都是可以有效推动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但在实际推广中,“订单”不好找;农民的“订单”收益缺乏有力保障,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扶贫对象对“庭院经济”发展热情不高等问题现实存在。其问题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甲方”的缺失。作为“订单农业”的主要合作方,“甲方”的订单是最关键的前提。但对于缺少大规模农产品收加工的广大四、五线城市而言,“甲方”的缺失是一个现实问题。管中窥豹,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目前该市仅有“益海嘉里”一家规模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及寥寥数家规模较小的粮食企业,对于“益海嘉里”而言,其本身就已有相对稳定的粮食收购渠道,没有过多的额外订单可以用于支持该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即便进行采购,其规模也难以满足该市脱贫攻坚工 作需求。而对于该市小规模粮食收购、加工企业而言,其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受市场环境波动影响严重,更无法做到“订单收购”,即便勉强为之,也难以保证“乙方”的收益。因此,“订单农业”在该市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庭院经济”热情不足。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庭院经济”收益有限。所谓“庭院”经济,其规模都比较小。在广大乡村,庭院种养殖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农民自己闲暇之余的消遣活动,由于规模小,产量低,其产出的产品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即便略有剩余,往往也通过亲友馈赠等形式进行消化,利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利润自然就没有生产的动力,这是导致“庭院经济”推广困难的主要根源。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目前,在广大四、五线城市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订单农业”实施困难,“庭院经济”推广遇阻。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以“难题”解决“难题”,摸索一条结合发展,互相促进的新路。 三、以“订单”建“庭院”探索破题新路径 既往,“订单农业”中的“甲方”往往都被定义为拥有相当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但市场才是最大的“订单甲方”,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市场需求“订单化”并将订单“庭院化”。 隨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菜篮子”的首重问题,人们对于绿色、安全、健康、无污染、原生态的食材需求从未如此巨大。任何一件食材,只要被冠以“纯天然无污染”、“生态养殖”等等头衔,其价值往往较普通食材翻上几倍,但即便如此,依旧供不应求。每逢年节,来自农村的“纯天然绿色农产品”更是大家托朋问友争相采购的热门食材,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市场需求“订单化”,并将这张巨大的订单“庭院化”。 前文指出,在农村的传统生活中“庭院”种植、养殖一般而言都是农民自给自足的一种方式,其产出的农产品也主要用于自身消化,由于对于产量要求低,又是作为一种闲暇行为,出自“庭院”的农产品往往自身便具有“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质,所谓的农村“笨猪肉”、“土鸡蛋”和“绿色蔬菜”绝大部分正是来源于“庭院”。而这就是我们破解“订单农业”与“庭院经济”的破局点所在。 时间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时腾讯QQ游戏中的一款小游戏“农场”风靡全国,在其热潮的引导下,在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的“私人农场”这一休闲娱乐项目。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乡村以短包的形式,租赁一小块土地,用于种植自己喜爱的农作物,闲暇之余,下乡采摘、放松心情,享受生活。这一模式在推广伊始,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问题也渐渐凸显。比如,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用于照顾自己的“田地”,也缺少基本的种植、养殖技术,无法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交通不便,为采摘一点蔬菜,来回奔波,其成本当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导致了“私人农场”项目随着“QQ农场”热潮的减退而慢慢消亡。但这一模式给予了笔者启示,将“私人农场”进化 为“庭院农场”就是我们破解“订单农业”与“庭院经济”发展桎梏的一把钥匙。 第一,要将市场“订单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下市场的需求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第一时间反馈到我们手中,通俗而言,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地方论坛等等各类信息渠道,直接搜集人们最为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信息,并将零散需求进行整合,形成规模订单,并通过包保单位、驻村干部将“整合订单”下放给贫困乡村。 第二,要将订单“庭院化”。对于“绿色订单”,我们可以通过扶贫政策,诸如发放订单所需的种子、幼畜等引导农民利用“庭院”进行绿色生产和养殖,有的放矢,将零散“庭院”整合为“绿色农场”,整合发力,形成规模化生产,满足市场对于绿色农产品的巨大需求。 第三,加强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培训和监督。“绿色农业”并不是粗放种养,同样需要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这一方面,仍旧可以通过包保单位、驻村干部和乡村政府组织进行的“技术扶贫”予以实现,通过技术和监督保证“品质”,赢得市场的口碑。 第四,统一运输,降低成本。在完成订单生产后,订单产品由包保单位统一组织运输,并通过各类信息渠道通知下单者到统一地点进行领取。此举可以大大节省“甲方”也就是普通消费者的采购物流成本,刺激其再次“下单”的欲望。 第五,过余农产品可推广销售至各大商超,甚至可以委托第三方成立专门的“扶贫超市”,专门用于销售绿色纯天然农产品,其经营所得由经营者与乡村政府按比例分配,乡村政府所得再根据种植面积、产量等因素分发给种养殖者。 经过上述五个步骤,一是可以实现“庭院经济”订单化生产,满足市场对于绿色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二是由于用于生产的种子、幼畜由包保单位进行扶贫支援,加之统一销售,降低了农民的生产、养殖和销售成本,可以提有效高“庭院经济”个体利润,进而刺激农民生产热情;三是由于有技术指导和品质监督,加之农民本身具有较高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常识,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打造市场口碑;四是由于进行统一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绿色农产品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行销售,同时也便于“甲方”采买,提升“甲方”对于产品的认可度和黏着度;五是由于个体“甲方”订单量较小,基本上不存在“毁约”等情况出现。就市场而言“绿色农产品”市场相对波动很小,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订单生产销售风险较小,可以保证“乙方”的稳定收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化脱贫致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ed6d0d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