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评剧流派

时间:2022-08-18 17:1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光十色的评剧流派

一个流派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三种条件:一是自身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丰厚底蕴,二是自艺术具有可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三是自身艺术具有可广收博采的创新人物。

戏曲流派是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高峰的标志。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越剧的袁(雪芬)派、王(文娟)派、徐(玉兰)派,豫剧的常(香玉)派,评剧的白(玉霜)派、新(凤霞)派、马(泰)派、魏(荣元)派等等,莫不如此。

认真考察分析评剧流派的艺术成因,对繁荣今天评剧的流派艺术,从而发展整个评剧事业,都是大有裨益的。为此,笔者愿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评剧表演艺术实践及理性思考,谈几点粗浅看法。总的说来,我以为评剧流派的艺术成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纵向继承:基础雄厚

每一个戏曲流派,首先是要继承传统和前人的艺术成果,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也是流派形成的基因。

翻开评剧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所有流派的创始人,在纵向继承上,均为基础雄厚,功夫扎实,技艺超凡。

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幼年习京韵大鼓,10岁拜孙凤鸣(艺名东发红)为师,改学评剧。她功底深厚,戏路宽广,曾有评剧皇后之美誉。正因为她很好地继承了评剧旦角表演艺术别是唱腔艺术的优秀传统,才有了坚实雄厚的艺术基础,也才有可能创造出低回婉转的白派艺术

同白玉霜一起并称评剧四大名旦的另三位演员李金顺、筱桂花、刘翠霞,也各成一派,同样各有各的雄厚基础。白派艺术的继承人小白玉霜(李再雯),也是在全面继承白玉霜表艺术的基础上,积累了雄厚的艺术基础,才发展了白派艺术,使之走向一个新的艺术峰。

二、横向借鉴:广收博采

光有继承而无纳新,也不可能创造流派艺术,因此横向借鉴、广收博采便成为评剧流派的另一大成因。

横向借鉴要面广、层深,既要吸收文学艺术精华,也要吸收各剧种的精华。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典范。

新派创始人新凤霞(杨淑敏)7岁随姊学京剧,13岁拜邓砚臣学评剧旦角,15岁即任主演。她不仅对评剧旦角表演艺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而且广收博采,无所不学:曾拜绘画艺术大师齐白石为师学习国画,又在其先生、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帮助下学习文学,因此才创造出优美清新、婉转清脆、俏丽动人的新派艺术

著名评剧小生之祖、倪派艺术创始人倪俊声,7岁拜吴占魁为师,学河北梆子,后又改学莲花落,9岁登台,取艺名银娃娃九岁红。除和评剧作家成兆才,著名演员杨柳青、月明珠长期合作、互相学习外,他还吸收了河北梆子、皮影、秧歌、民歌等各种姊妹艺术的音乐精华,丰富了评剧小生唱腔,从而创造出朴实大方、生动传神的倪派艺术 三、立向思维:勇于创新

如果说,继承是基础、借鉴是翅膀的话,那么创新就是灵魂和神髓,因此勇于创新便成为评剧流派的第三大成因。


创新需要胆量,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当然这种胆量来源于艺术实力,即艺高方能胆大这种创造性思维也来源于艺术灵感,而灵感同样是产生于艺术实践中的。在这方面当然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评剧男声马派创始人马泰,自幼爱好艺术1953年即考入中央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当时年仅18岁。19岁调入中国评剧院,应工小生和老生。他和老演员、新音乐工作者密切合作,充分发挥自己嗓音宽亮、吐字清楚的特点,大胆创新,改革发展了评剧男声唱腔,创造出韵味醇厚、风格独特的马派艺术,并使评剧男演员上升到主角地位。 评剧花脸魏派创始人魏荣元,先后唱过京剧、梆子、曲艺;演过武生、花脸、丑角。嗓音宽阔,能戏甚多。他大胆引进京剧铜锤花脸的唱法,创造出苍劲浑厚、韵味深邃的魏派术。

评剧是生活流中的戏剧,生活的世态炎凉,决定评剧的五光十色。 责任编辑 李红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2a74ba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