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疾病临证心得 双心医学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血管与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学科[1]。而具有与不良情绪或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或不伴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则被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2]。冠心病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因素则是双心疾病的研究重点。目前西医对此尚缺乏系统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形神合一,心身同治”的理念在双心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从而达到“双心同治,心身和谐”的目标。 冠心病常常同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心理因素互相影响,病人“因病致郁,因郁致病”。冠心病可引起或加重焦虑,而焦虑抑郁又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该病的特点为“郁”及“瘀”,气郁导致血瘀,血瘀又致气滞,逐渐进入恶性循环[3]。肝主疏泻,条畅气机,喜调达而恶抑郁,是双心疾病发生的中心环节。肝主疏泻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脉络通利,脏腑功能正常。《读医随笔·风厥痉痫》中说:“肝气舒,心气畅,血流通,筋条达,而正气不结,邪无所客矣”。肝气不舒,则气机升降失常,则血脉不利,情志失常发为本病。欲打破此恶性循环除活血化瘀外则需从疏肝解郁着手。气畅则郁舒,痛闷得申。现将双心疾病临床用药体会介绍如下: 1、疏肝与活血并重 肝属木,应以条达为要,肝气遏郁,则血脉不畅而使病情加剧。临床遇到治疗此类病证时,在选用辛散之柴胡、木香、枳壳、佛手、青皮、香橼、香附、生麦芽等疏肝之品的同时,选用活血之品如:紫丹参、赤 芍、川芎、牛膝、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在通利血脉之时,尤以三七为要。因三七祛瘀生新之功显著,可在服中药煎剂之外,另服三七粉,每次 1.5g,每天2次,长期服用可活血通络。 2、养阴以柔肝、清肝不过凉 1 叶天士说:“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至臻效验耳”。肝体木,双心患者多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疗常用甘缓之药养阴和血以柔肝,如当归、赤芍、白芍、柏子仁、玄参、枸杞子、鳖甲等皆可选用。当归、乳香、没药并用养肝调肝,化肝郁。 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炽盛,出现手足心热,焦虑烦躁、心神不宁、夜不安寐、汗出如浆。肝中有热者可选薄荷、栀子、莲子心、鬼箭羽、鬼针草、茵陈、桑叶等以清心肝之火,不用大寒之品以防瘀血遇寒而凝,不易消散。 3、养心安神,理气重解郁 肝主疏泻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脉络通利,脏腑功能正常。因此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多选用具有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之功效的理气药,如合欢皮、合欢花、百合、郁金、远志、石菖蒲、佛手、酸枣仁、柏子仁、茯神之类。兼痰浊者用菖蒲郁金顺逆气、散郁滞,功效颇著。 4、重视心理疏导 中医治疗双心疾病强调“双心同治”,既干预疾病本身,又强调心理干预。《黄帝内经》曰: “人之情, 莫不恶死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 恶有不听者乎?”双心疾病的临床诊治,适当的对病人进行语言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常以五志相克疗法治疗情志疾病,《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五脏藏五志,五志又相生相克,通过情志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清·叶天士认为:“七情致损,五志内伤,情志之郁,药难霍然”。情志疾病药物难以完全控制,需配合心理疗法,心脏心理同时施治方可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 小结 2 双心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疏肝解郁,肝在双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环节。而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又侧重于活血疏肝之法同施。恰当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有益于双心疾病的康复。将药物治疗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心身同治,可以取得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效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6ef962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