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读冯雄《谁的苍凉是大地的苍凉》

时间:2022-07-27 04:3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冯雄《谁的苍凉是大地的苍凉》

宁夏海原一中李发展

海原虽然土地贫瘠,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这片土地产生了许多文人和诗人,有大作家南台、石舒清,有著名诗人冯雄等。下边来谈谈冯雄的《谁的苍凉是大地的苍凉》。

这首诗给我最多的就是美的感受和难以抑制的感动。

美在何处?其美有三:

一是情感美。那种对民生的关注,对土地的关注,是感人至深的。冯雄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为教师,他有一碗饭吃,说不上顿顿有山珍海味,但果腹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一位衣食无忧的教圣贤书的人,却来书写海原多年不遇的旱情,为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呼号呐喊,看得出这位农民儿子的痴情和作为诗人的责任。“抱着一棵干枯的老榆/做它根部的一点潮湿” “焚我为灰吧/我情愿化作一缕青烟/酝酿久违的风雪”“我也甘愿拽着旱魔的尾巴/哪怕/肝脑涂地 鲜血淋漓”这份痴情和执着令我震动,这种舍我生命救赎众生的精神令我感动,它冲击着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二是结构美。这种美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表现在每一诗节的开头。如第一节的开头,“有这样一些名词/我不敢触及”;第二节的开头,“有这样一些农具/我不堪目睹”;第三节的开头,“有这样一些场景/我无法叙述”;第四节的开头,“有这样一些日/我拒绝莅临”这些大致相同诗句的间隔反复,即如同散文或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具有概括和提示内容的作用,使诗歌内容更加集中,情感抒发更加强烈。

第二方面表现在“西海固 一冬无雪”这一诗句的回环往复上,像音乐中的主旋律,在诗中四次出现,不但不觉着累赘,反而是对深沉优美意境的强调,是对严重旱情和内心焦虑的疾呼诉说。

三是意象美诗人选取了四组意象。第一组:雪、雨水、 河流;第二组:锈蚀的犁铧、 耧耙和锄头;第三组:空窖、空桶;第四组:寒露、霜降、大雪、小雪、雨水、惊蛰。这四组意象围绕一个主题,就是生命和耕种,就是自然和旱灾。令人痛心的就是这些本该飘洒却不见踪影的雨雪,本该锃亮却锈迹斑斑的农具,本该充实却被空置的桶窖。正是这些事物的反正常,引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厚重的感情和我的压抑不住的感动。

诗人不是在独唱,而是在领唱。他引领着我们去关注那个曾经诞生过我们生命的地方。为她的不幸而忧伤,她的苦难而感动而歌唱,为她,我们甚至不能吝惜我们的生命。我要感谢诗人冯雄,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好诗。 ——发表于2010513日《中卫日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bf12af84868762caaed5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