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的发展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的发展 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魏德生 [ 摘要 ]:本文作者依据教学设计及其模式所以据的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变化,来看待他们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只要把握好了心理学理论给教学设计所以据的学习理论所带来的影响,认清这种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就认清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的发展轨迹。 关键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式 发展 教学设计(ID)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这些要素,使他们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系统功能的过程。 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该定义与张祖忻、史密斯、雷根、皮连生、何克抗等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正是这些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化操作程序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关注一下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的反展情况。 一 、教学设计的发展 1、 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6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所以据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由于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里所说的“桥梁科学”就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教学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末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了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刺激-反应)理论,即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它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将系统论及其方法应用于教学的实际研究,并应用于教学设计的各个层次,由此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渐形成起来了。 2、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心里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心理学,并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数加涅。他依据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而且影响深远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在加捏看来学习的发生同时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目的就是要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他认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分析了学习的内部心里加工过程,将教学阶段分为九段教学事件,并将学习结果分为著名的五种类型。梅里尔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构成了著名的“九五矩阵”。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3、 整合化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80年代至今)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如瑞格卢斯等人的精加工理论,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等。在20世纪90年代,认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开始被应用于教学系统的设计中。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日后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教学设计领域内,研究者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既然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而诸如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也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等到反映。同样,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也应该注重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 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一般的教学设计的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领域发生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到教学设计模式的演变之中。 自60 年代出现了第一个教学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模式已经有数百个。尽管教学模式的名目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不外乎三大类: (1)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3)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依据其不同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为: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ID1)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ID2)。 首先提出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人,应当是梅瑞尔。在1900年的时候,梅瑞尔分析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提出了进行第二代教学设计的设想。梅瑞尔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他的九条主要缺点,但是却没有击中他的要害。我们认为着两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理论的不同。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作为其学习理论基础的。它的代表性模式是“肯普模式”。 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做为其学习理论基础的。它的代表性模式是“史密斯-雷根模式”。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教充分的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的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之上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力图建立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能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但是它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师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导致偏离教学目标。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了以教为主和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结合的产物。它兼取两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的实际。具有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不仅适应于指导课堂教学,也可以适用于指导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三、小结 总的看来,不管是教学设计的发展还是教学设计的模式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而心里学理论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教学设计及其模式当中就是其依据的学习理论。从最初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加工学习理论,再到现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教学设计及其模式也越来越完整系统。 因此,只要我们抓住了这种学习理论的发展变化,我们就能把握好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的发展脉络,认清他们的发展。 参考资料: 《从ISD模式的演变过程看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王铟 罗敏 乌美娜 《教学系统设计》何可抗 郑永柏 谢幼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01240c844769eae009ed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