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徳.胡塞尼著作《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12 15:0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看完卡勒徳.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心里挥之不去的是哈桑的影子,在饱含苦难的日子里能保有真挚、正直和忠诚,是多么难得的事情,更何况是从小到大。 风筝对于每个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理解,有些是关于亲情,爱情,友情,也有些是关于勇气,正义,挑战,也有些则是对过往的回忆,也不乏对未来的寄予。 但是每个人更像一顶顶风筝,命运是拽着风筝的长线,何去何从,绝然不知。 虽然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了这部小说,但是通篇下来,哈桑一直不断地被提到,又被放下。 所谓的提到,是内疚和忏悔。作者从小就欺负哈桑,在他心里潜移默化地被当时的社会灌输了等级的观念,对于哈桑,他一开始并非真正把他当成生命中的朋友,而是无人陪伴作者时才会想起的仆人,这也导致了后来两次哈桑为作者挺身而出的时候,作者没有勇气去站在哈桑的一边,而是懦弱地选择了旁观者。第一次在山上遇到塞利夫和一群团伙时险遭欺负,是哈桑充满恐惧但又饱含力量地站出来,用弹弓吓退了塞利夫他们,这里的对话就为第二次哈桑为了追到风筝被塞利夫强暴而阿米尔无动于衷做下铺垫。塞利夫讽刺哈桑,他把阿米尔当作朋友,而阿米尔有从心里认可哈桑吗?塞利夫反问到,如果有,为什么他只会在没有玩伴的时候才想起哈桑,为什么不在高朋满座的时候介绍哈桑?其次这是对哈桑的不公平,反观后面得知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时,想想阿米尔的父亲对待哈桑的喜爱而不不敢相认的无奈,更感哈桑一生的悲剧,他从小就没见到母亲,却没想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居然是阿米尔的爸爸,他从一开始就缺失母爱,没想到也缺少父爱,这也是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的极大不公平。回过头来,第二次无力的看着哈桑为了自己被强暴的软弱成了作者心中难解的噩梦和持续不断的痛悔,更导致了作者陷害阿里和哈桑,让他们被迫离开家里的无奈和更深的噩梦,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透漏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良知,有悔恨必带着善良。 文章的前部分描写了哈桑和阿米尔小时候一起度过的回忆,哈桑善解人意又忠贞不渝,话语里全是阿米尔少爷,就连学会说话的那一刻嘴里叫的都是“阿米尔”。那一句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从他生命的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每每想到这里,不由得唏嘘不已。这是一个缺乏文化但极具正直和淳朴的人,与当时的混乱社会及丑陋卑劣的大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许这也是作者赋予这一人物的伟大之处。他虽然缺少高等的教育,但是他明白事理,始终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会一直深感对不起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哈桑作为社会底层的一员,作为多难国家的一员,作为被道德所不容的一员,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好像就是一个大悲剧,回首整本书,不由得扼腕叹息,但是他却是整个苦难人民的一员,和他一样的,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民,他们没有地位,没有温暖,没有保障,可能也没有朋友,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自由和追求。但是再卑微的人也有幸福,但那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幸福,是他们安于命运但有容易知足的幸福,想到这里,他们又是极其可爱和值得尊敬的。 他们把悲伤的日子唱成了一首歌,正如作者写到的,他曾听到哈桑口中哼唱的歌。但那又是极其短暂的。 这也注定了他短暂的一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记忆里镇子和儿时嬉戏的地方都被时间和时局残忍地改变了,但是哈桑和阿米尔在树上刻下的字却依然可见,似乎为了见证哈桑对阿米尔的友谊。在后来哈桑搬离阿米尔家的日子里,他结婚生子,还从教书先生那里学会了识字,但他的识字似乎只为了给阿米尔少爷写信,也为了等到阿米尔少爷的回信,他在期待着他们重逢的一天,更期待着他们从前的友谊(尽管阿米尔摧毁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哈桑给阿米尔的那封信里,字字句句都真挚感人,流露着他一如既往的友情和关心。正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是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尽管是付出全部的生命。比起当年他问阿米尔少爷,我们是朋友,对吧?阿米尔不敢回答在他心里他不知道哈桑是不是他的朋友,他犹豫了。而哈桑与阿米尔后面的对话中提到过,如果你要我去吞泥巴,我也会去,可是你会这样做吗?阿米尔少爷?可惜命运往往弄人,比起吞泥巴,为保护阿米尔的家而付出哈桑的生命,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而他,英勇无惧,正如他许多次为阿米尔的挺身而出。 这也难怪后来哈桑的儿子问了一个作者很难回答的问题:他父亲是如此的善良,可是为什么人人总要


欺负他?哈桑的善良真的像白纸一样纯洁无瑕。 而至于阿米尔,他身上更多地是富二代的无忧无虑,但是生命往往是不完美的,他似乎很少得到他父亲的关爱,而他为了博得父亲的一点点慈爱,费劲心机。他也是悲剧的。一方面父亲为哈桑不能光明正大得到自己的父爱而心痛,却又将这种过失发泄在阿米尔的身上,似乎是他夺走了弟弟本应有的疼爱。这一点对阿米尔来说,是极大地不公平,他误以为父亲痛恨他的出生导致了他母亲的离世。可是真相远不是这样简单。正如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 阿米尔没有像哈桑那样很好地继承了父亲勇敢果决的性格,所以他总是像脱离轨道的火车离开父亲期盼的轨迹。恨铁不成钢的严厉的爱,似乎也注定了一开始阿米尔就是缺少足够的父爱的。阿米尔害怕惹事,害怕冲突,小说里面数次提到他胆小的表现,两次对于塞利夫的压迫和暴力的屈服,一次对父亲与俄国士兵对峙的恐惧,一次为了救出索拉博与塞利夫的搏斗中毫无还手之力。 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就是懦弱的。这句话是父亲与拉辛汗的对话。这也是父亲对阿米尔的评价。这句话在后面阿米尔决定救出哈桑的儿子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里有成为好人的路,其实这也是一条救赎的路。关于自己,关于父亲,也关于千千万万个不敢直面自己人生的人。 他的挣扎与救赎,是一次次矛盾与良知的对抗,是一次次懦弱与勇敢的对决。全书与其说是回忆往事,倒不如说是作者的不断追悔。但同时也是救赎和重生。他在得知将军的女儿的往事之后,仍选择与她结婚,这是他第一次直面别人可能的指指点点,也是第一次为了自己与周围对抗,尽管这样的抗争似乎缺少波澜壮阔的轰轰烈烈,但是他坚持了。第二次是重回故土,从危险中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在犹豫与恐惧中选择了勇敢。为了弥补死去的哈桑也好,为了血脉传承也罢,他于重重险境中跋山涉水,在生与死的可能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法里德不断地帮助阿米尔,在意料之外说了哈桑说过的那句话,为你, 千千万万遍。法里德与阿米尔的结缘,似乎是哈桑的又一次重现,所以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阿米尔哭了。是的,他哭了,这是在一种浓烈的亲情与友情酝酿下的想念。 而索拉博,则是真正意义上哈桑的另一次重生,虽然也是他生命的延续。索拉博有着太多太多和哈桑相似的地方,索拉博从小就明白事理,体贴他人,和哈桑一样。他真挚可爱,淳朴无暇,和哈桑一样。他擅长弹弓,和哈桑一样。他在阿米尔与塞利夫的打斗中,毅然拿起弹弓,用铜铃射破塞利夫的眼球,这和当年哈桑为阿米尔挺身而出如出一辙,就像当年情景的再现,只不过,时过境迁,事情的结果变了,阿米尔不再是那个恐惧和举足无措的少年,他勇往直前,哪怕付出生命,而塞利夫也不是当年一如既往的肆无忌惮,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如哈桑当年警告他的一样。这一场景的安排,是作者的一次精心策划,所有的故事到这里完成了一个因果轮回,也完成了三个人的一次新的蜕换。这是一种生命的重生,不论好坏。 索拉博的出现是为了完成了作者的救赎。也是为了继续阿米尔与哈桑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再是迷惑而摇摆的。 事情到这里也算是一个结局,风筝象征着当年的友情和亲情,也像当年追风筝的结果,他们追到了,尽管付出了代价,这与许多美好事物的获得一样,要想看见彩虹,必先经历一番风雨。但是,作者也重新设下一个结局,而这个结局的意义在于诠释了一个道理,追求是无止境的,当一个追求结束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新的追求出现,正如人的欲望。 这个结局是从索拉博自杀开始的,从这一次事件发生后,索拉博沉默寡言,不再相信阿米尔老爷,他们之间的隔阂一点点裂开,尽管阿米尔夫妇极力想缝合,但被伤害过的感情就算愈合了也会有结痂,也会出现伤疤,这个是时间难以抹去的。正如阿米尔伤害了哈桑,在心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悔恨。可是哈桑他心里会在意吗?这也是人们可能想了解的。其实,索拉博与阿米尔,在这里又暗示了一个因果关系,正如当年的哈桑与阿米尔,只不过事情截然相反。 虽然文章最后,索拉博与阿米尔在追风筝的过程中一点点走出心理的阴影,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否能融化那道阻隔着的高墙呢?是否推到了彼此的围墙就能破镜重圆呢?谁又能知道呢? 但是,作者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已经变得豁达和通透,所以在最后,他说,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此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我刚刚看到的,这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77be2cc8d376eeafaa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