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遗憾诗句 苏轼人生遗憾诗句 苏轼是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苏轼人生遗憾诗句,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赏析1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赏析2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ccaa86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