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时间:2022-09-02 17:0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相信每一位读这本书的老师,都是一边读一边回顾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个人而言,越读越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甚至在教育的某些方面自己从未认真思考过。

在自己肤浅的认知里,“教”就是教会方法、传授间接经验,“育”是培养品格、塑造灵魂,前者是工作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的事,后者抽象、对应的点多且交错,感性认识多、可操作性差,再加上每天繁复的工作,往往是忽略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并没觉得那就是问题。关于“育”,想的和做的都太肤浅。

比如我们常会在办公室聊的话题:学生上班主任的课真安静,小动作很少,咋一上书法美术课就那么乱,窜座位、说话、三五成群搞小活动,甚至挑衅老师等等…大家公认的结论是:“学生是因为害怕班主任的愤怒和权力”。我也经常很严厉的怒斥,用很凶的口气说,要是有人不听某某老师的话,等我上课他一定会很惨,这么做是有效,但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

雷夫老师在教书第一年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也采取呵斥的方法,但经过一段时间,他觉得这个策略其实是无效的。然而,雷夫老师遵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对学


生进行道德教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书中有详细阐述,不再赘述。

再回到课堂上对学生的呵斥,其实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好好收拾你。”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如果说孩子最初的思维叫第一阶段,那这样的小孩第一阶段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而这本书里的做法让我深受启发: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做好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课堂安静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这样想来,让低年级孩子因为害怕、恐惧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真的不妥,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去做。

这是感触之一,其二想说一说孩子的努力应该为了谁。低年级的小朋友经常会因某方面表现好而得到老师的奖励:小红花,盖一个笑脸章,作业本上点个赞,延长课外活动时间等等,这些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效诱因。“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可雷夫老师提到的一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他曾到一个中学参观,一位历史老师让授课的各班比赛,看哪个班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胜出的班级在学期末会得


到奖品,可他和作业完成得最好的班级聊过后才发现,尽管他们在完成方面和交作业方面做得最好,但却对历史的了解极为有限。

我也常常对学生说,午练表现好,字写得端正,晚上作业少布置点。也常用零食来促使小孩做一些家务,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本身没毛病,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危险了,得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年龄尚小的暂且不说,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在接受物质和金钱奖励之前,已经早就能明理、辨是非了。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发展到下一阶段如果想要的奖赏得不到,很可能就会去取悦父母和家长,为父母努力的念头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这本书中没有说教,没有鸡汤,有的都是雷夫老师在教学中一些具体的做法,读者也是从这些最具体的做法中有了对照和思考,书,还在品读,思考,并未停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94f2cb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