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肃”、“脊”、“敝”、“垂”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的规范笔顺 近来,许多教师来信、来电反映,在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汉字的笔顺和原教材不同,其中有些汉字的笔顺本来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肃”字的最后四笔,是从左到右写,还是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母”字的第三笔是“横”还是“点”。另外,对垂、重、再、里、爽、脊、敝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登字头”(癶)等的笔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希望能说明一下这些汉字和部首的规范笔顺。 笔顺规范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组成部分。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下简称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但“字表”中的规范笔顺是隐性的,就是要从字的排列顺序中分析出来,很多人不熟悉这种分析方法,因此,运用“字表”查某字的笔顺很不方便,而且在应用中对某些字的笔顺也出现了不同理解。另外“通用字表”对个别字笔顺的规定也有不尽完善之处。 为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满足汉字研究、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方面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的笔顺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4月7**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通过“跟随式”(显示出一笔一笔的书写顺序)等方式,把隐性的规范笔顺显示出来,明确了“火”、“叉”、“爽”等一些字的笔顺,并调整了“敝”、“脊”两个字的笔顺。当教学中对某字的笔顺出现疑问或分歧意见时,要以这个《规范》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规定,对“肃”、“脊”等字的规范笔顺说明如下: 垂:撇、横、竖(中间)、横、竖(左)、竖(右)、横、横。 肃:最后四笔的书写顺序是“先两边,后中间”,全字书写笔顺是:横折、横、横、竖、长撇、竖、撇、点。 脊:《字表》“脊”字上半部分的笔顺,原来规定为由左到右书写──点、提、撇、撇、点、捺;《规范》调整为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次写中间的“人”字。 敝:《字表》对“敝”字左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原来规定为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上边的点、撇,然后写下边的竖、横折钩和里面的撇、点。《规范》调整为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再: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里: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重::撇、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火:点、短撇、长撇、捺。(丶丷丿火) 义:点、撇、捺。 叉:横撇、捺、点。 爽:先写“横”,次写两边的“爻”,最后写中间的“大”字。 乃:横折折折钩、撇。 必:点、卧钩、点、撇、点。 皮:横钩、撇、竖、横撇、捺。 癶(登字头):横撇、点、撇、撇、捺。 忄(竖心旁):点、点、竖。 另外,下面三种情况也值得注意。 一个字的右上方的“点”,要最后写,如“戈”、“成”、“我”等字。 以“三框”(匚,也叫“匠字框”)为部首的字,先写上边的一横,再写里面,最后写“竖折”,如:匠、巨、医、匡、匾等。 以“凶字框”(凵)为部首的字,先写里面的部件,再写凶字框,如:凶、击、函、画等。 根据《笔顺规范》等文件编写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小学生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出版),可作为教学的参考。 (原文载《山东教育》) 附言:我认为《规范》对某些个字的笔顺的规定,尚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如── 母:竖折、横折钩、点、横、点 舟: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各位同行以为如何? 琳琳:看了以上的文章受益非浅,但是有关“竖心旁”的写法还是有争议,教材是“点、竖、点”,也有“竖、点、点”的说法。 关于“忄”(竖心旁)的笔顺 对“竖心旁”(忄)写法有不同看法,有的老师说应该是“竖、竖、点”,有的说是“点、竖、点”,还有的说是“竖、点、点”(先中间后两边)。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笔顺,还涉及笔画形体以及笔画名称。“竖心旁”(忄)的笔顺应当是“点、点、竖”(丶丶丨)。这种笔顺比较特殊,不符合“从左到右”或“先中间后两边”的一般笔顺规则,它也是在毛笔字书写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多数人习惯于这样写。原因大概是这样:第一笔回锋收笔时,顺势点出了右边的第二个点儿,第二个点儿收笔时顺势向上写出“竖”。这样说也许是胡乱猜想,敬请大方之家教正。 汉字的笔画名称是根据楷书的笔画形体确定的。“竖心旁”(忄)的第一笔,笔画形体比一般的点儿长一些,可是笔画名称还是“点儿”,在书法上叫做“左点”。书写时,起笔后向左下倾斜行笔,形体比右点稍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e67b63a98271fe910ef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