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悟

时间:2022-07-28 09:09: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清明节感悟

清明节感悟

“噼里啪啦!……”一阵阵炮竹声响了起来,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大伙儿不约而同地来到山上扫坟。

今天,我、妈妈、哥哥一家、外公、婆婆一路登山去扫坟,一路上大伙儿欢声笑语。突然听见一名正在上坟的老奶奶像个宣传防火队员警告大伙儿:“上坟后,必然要等火灭了后才离开,对面的山昨天都起火了。

咱们来到外婆的坟前,点了几柱香端端正正的插在坟前,再把纸钱撕开点燃。烧完的纸钱化作一片片白灰,随着风飘向远方,等到纸钱烧完、火灭。咱们一行人材缓缓离开。

在下山途中,咱们边采蒿菜边说笑。突然,从不远处的油菜花地周围的树林传来“噼里啪啦!声,向山腰望去,一缕缕青烟直冲天空。接着听见“着火了,快去救火!”地叫嚷声。一会儿,青烟消退,咱们也向山下“撤退”。真是惊险的一幕。伴随着惊险,咱们的蒿菜也采摘半口袋了。

快到山脚了,不远处有一火堆雄壮的烧起来了,都以火上三竿了。渐渐的火势肆无顾忌地跋扈,连孝竹都吞没了,咱们无法操纵,只好赶紧撤离。而有些在火灾周围的人,不肯同意劝告,继续吼叫着往火灾现场窜,风也随着窜起来了,火也随着向周围窜。咱们在撤离的同时企盼着救火队赶紧到来。

晚上我吃着热腾腾的蒿菜粑,尽管有些高兴,但还在为那场火灾

祈祷。希望大伙儿在清明上坟的同时,切记平安、防火。 清明节感悟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从来讲,它是在每一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景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因此前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风俗。 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XX连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骨气之一。在二十四个骨气中,既是骨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那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能够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骨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转变,因此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那么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现在,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那个骨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可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骨气又有所不同。骨气是我国物候转变、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那么包括着必然的风俗活动和某种


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省墓的日子。省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省墓。依照旧的风俗,省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磕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先人,吊唁已逝的亲人的风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样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往后及十日前十往后两种说,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省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超级出名的,此刻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提及。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确实是距清明只是一天或两天。那个节日的要紧节俗确实是禁火,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从,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

去寻觅,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纵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悲伤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前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以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那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那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确实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预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如此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奇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无益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慢慢改成一天,唐以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风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慢慢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


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相互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进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奇罢了。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必然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必然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骨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刻的迁移,慢慢把寒食的风俗移到清明当中。宋朝以后,寒食省墓之俗移到清明当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骨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阻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假设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留于清明节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68526a8d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