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含蓄”和“寄托”

时间:2022-07-22 16:1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中的含蓄寄托

作者:黎秀春

来源:《语数外学习·中旬》2013年第02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之所以能如此美丽而永久地绽放光彩,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决定的。我们鉴赏诗歌,应该从多个方面去探究,比如常常说的言外之,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含蓄,一是寄托。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总括:诗歌中含蓄寄托的区别

诗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读者只要通过引申想象,就能使诗意完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我们称之为含蓄。诗人没有说或者没有直说,我们需联系诗歌之外的内容才能明了作者的意思,这种言在于此,意在于彼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寄托。我们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含蓄的内容;寄托则必须联系诗外的东西才能体会。对含蓄言,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就像的关系;对寄托而言,言内之意言外之就像““的关系。 二、诗歌中的含蓄

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昊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对诗歌的含蓄作了很好的说明: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嚼而有余味。久之,而其句与意之微乃可得而晰也。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创造意象,通过诗中的意象去启迪读者,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细细回味,逐步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诗经》中的《狡童》为例,我们来分析诗歌中的含蓄。诗有两节,第一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第二节承接上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第一节里的不与我言不是路上相遇不说话,而是一起吃饭时,对(抒情主人公,指妻子)不理不睬;第二节进一步说不再与一起吃饭,食不甘味,枕席难安。不责怪彼(指丈夫)移情别恋,而是归咎于(另一女子)的夺人所爱,不仅为失去丈夫而伤心,更忌恨夺爱的那个女人。从开始吃饭不与话,到不与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想象到丈夫的夜不归宿,甚至连同床异梦也不可能做到了,虽然诗中未言,然而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常识,从分析而得知其中的,完全能明了这内含的东西,这就是含蓄

大凡男女感情破裂的原因有两种,即古语所谓的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就像吃东西一样,有的因为吃得太饱而撑死了,有的又因为没吃而饿死了。离别的时间久了,情感容易淡漠,身体的疏远必然导致心灵的疏远;天天厮守在一起又容易生嫌恶,过密的相处反而使心灵疏远,所以同床异梦,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一样。这其中的含义作者虽未明言,只是寓于字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481ebb551810a6f524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