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金牌可以让我的爸妈生活得好一点儿。”这是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周洋的获奖感言。这句朴实的话不知道触动了多少人心头最柔软的那部分。 周洋朴素的感言之所以打动亿万国人的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还原了奥运冠军真实的一面。奥运冠军在中国,长期以来都被奉为“英雄”,耀眼的光环让人难以直视。千篇一律的感谢词树立了他们高大正面的形象的同时,也让观众们感到过于冠冕堂皇。周洋的获奖感言让观众们感受到:奥运冠军也是普通人。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不要苛求周洋获奖感言的“高度”,这句最朴实的获奖感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爸妈生活得好一点儿”也许能成为2022年感动中国的语言。一时间,网民把这句话捧为“最牛感言”,而周洋也被赞为“最美姑娘”。 在网友的一片争论声中,我们突然有了想回忆中国体坛“夺冠感言”的冲动。这看似简单的“夺冠感言”可有大学问,从“不准说话”到“口号式说话”,从“不会说话”再到现在“个性十足”的感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运动员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回忆这几十年来,不论谁说的、说了什么、能说多少,真正打动人心、让人铭记的“感言”还是运动员们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五六十年代:不准说话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获得中国第一枚男子单打金牌时泪流满面。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出国时不能单独外出,必须按两人一组进行编组。而在国内比赛期间,由于新闻媒体较少,几乎不会被采访。当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在国外比赛要接受记者采访时,运动员都必须向教练和领队提出申请,但申请几乎都是被驳回的。 汪平毅是四川篮球名宿,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曾数次以运动员或教练的身份代表中国国家篮球队参加国际比赛,算是那个年代出国次数较多的运动员。他回忆说:“我们在国外几乎是不接受采访的,如果有人想采访或有华侨邀请吃饭,必须向领导汇报并得到同意方可接受邀请。”1982年,汪平毅与国内其他几名篮球教练,前往哥伦比亚参加世锦赛。“当地一家中餐馆的华侨请我们吃饭,为了安排这次邀请,这位华侨当天还专门谢绝了其他客人,但领导最后拒绝了。” 文革时期:背诵语录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文革”时期,体育运动员获奖感言必先来几句毛主席语录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使“左”倾错误方针席卷了全国,随后红卫兵运动通过全国大串联,引起各行各业的“改造”风潮。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体育系统也难逃被冲击的命运。1966年7月开始,各省、地、市级体委都停止了正常工作。1967年3月,“军宣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级体委,1968年,“革命委员会”控制了各地的体育系统。由于领导干部被批斗,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体育系统陷入了瘫痪状态。这一时期,各级体育领导干部、教练员、运动员尤其是海外归来的运动员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1968年,著名的乒坛三杰傅其芳、姜永宁、容国团都因不堪迫害相继含冤去世;9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当时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越来越少,竞技水平也急剧下降。在这一时期,运动员接受国内外记者的采访,毛主席语录成了中国运动员必备的“台词”。 八十年代:标准语言 “中国人不是不行,中国人也行,也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1984年8月7日,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夺冠后,时任女排主教练的袁伟民掷地有声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体育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 中国女排队员郎平、张蓉芳,体操王子李宁等,都是80时代的风云人物。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他们的回答大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在运动员和教练的回答中,总能发现他们所肩负的沉甸甸的民族重任,他们喜欢用“勇攀高峰”、“振兴中华”这类激昂的回答。 不过,在这些队员和教练中,跳水皇后高敏是个“异类”。 高敏回忆说:“那时在接受采访前,没有领导会提前打招呼该怎么怎么说,也没有‘封口令’之类的说法。反正在国内外媒体面前,只要没有领导在一旁守护,我就随便说,如果领导在一边,我就会有点谦虚,会说‘我还需要努力’等等。” 九十年代:不会说话 “你训练得苦不苦?”“不知道。”“你想不想爸爸妈妈?”“不知道。”“你今年多大?”“不知道。”―――1990年世界友好运动会上伏明霞答记者问。 上世纪90年代是运动员夺冠感言变化最大的几年。在这10年里,运动员们第一次“张开口说话”,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通过和镁光灯、话筒的无数次较量,他们从“说不来话”变得能说一点,但都很简单。 90年代初,运动员们大多都收到“封口令”,“不知道”的三字经非常普遍。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一脸稚气的跳水运动员伏明霞在美国佛罗里达的世界友好运动会上征服了裁判和观众,夺得冠军。当时,出席赛后发布会的伏明霞从教练和领队那里得到指示,无论外国记者问什么,一律回答“不知道”。《一个只会说“不知道”的中国姑娘获得了世界冠军》,这是美国一家报纸的标题。 1992年,伏明霞再次出国比赛时,飞机上,领队告诉她要是夺了冠,想说什么就说,不要再说“不知道”了。 1994年初,王军霞获得了田径运动员的最高荣誉――欧文斯奖,并被要求穿晚礼服出席颁奖典礼。当时的王军霞连牛仔裤都没有,晚礼服更是没见过,服装设计师好不容易帮她选了套衣服,但王军霞嫌衬衣的大V字领“太暴露”,素面朝天的她找了一个梅花鹿胸针把领子别住。 领奖时,王军霞浑身颤抖,老半天才挤出一句:“很高兴获得这个奖。”受了这次领奖的“教训”,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王军霞变得大胆多了,夺冠后她从一个留学生手中拿到一面国旗,骄傲地将国旗披在身上,绕场跑了一周,这一镜头感动了无数国人。 新时代:个性表达 “我可不是中国田径的擎天柱,那是田管中心领导,我就是小兵张嘎。”―――2022年北京奥运会前,刘翔如此评价自己在中国田径的地位。 21世纪体育名将们已化身为时尚、个性的明星了,甚至不少著名运动员还成了“腕”。这些明星不但敢说话了,而且不少人能说会道,语言的幽默和俏皮不亚于相声演员。 “80后”的杰出代表――刘翔就是张名嘴,从他出道起,就比较能侃,出了成绩后,自信加霸气更助长了刘翔个性十足的语言。同为上海人的姚明也很能说,常年在NBA打球的他早学会了美国式幽默。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也开始有意识地让运动员学习如何面对媒体、如何表达自己。今年,国家乒乓球队、体操队、花泳队等国字号运动队还请了央视名嘴白岩松去给队员们上课。 不过也有体坛大腕走向了反面,跳水女皇郭晶晶成名后,就常常以“不知道”的三字经来应付媒体。去年的罗马世锦赛中,面对外国媒体,郭晶晶也屡屡送出“三字经”以及“郭氏挤牙膏”的回答,跳水女皇因此多次遭到外国记者的投诉。 ●延伸阅读 体坛明星获奖感言大扫描 中规中矩型 “在这里我要谢谢国家,感谢领导的关怀。我不会辜负领导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运动员时的拼搏精神,取得好成绩。” ――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杨扬在退役仪式上的感言 “非常感谢我们的教练,然后感谢我们花样滑冰的团队,感谢我们的队医们。更重要的是,感谢我们的领导给我们的大力支持,能让我们在两年之后回到赛场上,为祖国争光。” ――申雪在2022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个性张扬型 “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7a6f86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