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赏读品析 1. 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2. 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就不会对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义愤填膺,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分析中,学生可以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3. 探究补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以是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质疑) (三) 情感迁移 鲁迅来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同学明白人生的选择要有意义。 (四) 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95c8c48bd63186bcebbc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