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宣告板块理论的终结 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其实是对板块理论科学迷信的灾难。当前主流的地震理论是以板块理论为基础,以观测断裂带活动为目标,认为断裂带活动是地震的原因。而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大量事实证明,地震是造成断裂带错动的原因,断裂带错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这一有力的事实证明板块理论是错误的。依据板块理论不但没能预测汶川大地震,直至现在也没搞清楚汶川大地震的机理。地震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板块理论不能预测地震,这足以证明板块理论是错误的。既然板块理论是错误的,我们就不应该还死抱着板块理论不放,不去探索地球科学新的基础理论,使汶川大地震的悲剧重演。 我们从汶川大地震中发现许多板块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 1、“地震发生后,绵竹汉旺以深的清平、天池一带山体,出现地下熔岩迸发出地面,熔浆很快冷凝于震荡的暴雨中。”〔2〕我们知道,岩浆产生于地幔和地壳深处,这次汶川地震的震源为14km,难道地面下14km处有岩浆吗?这些岩浆是那里来的呢?这是板块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2、“汶川地震在浅表过程并没有发现多少活动的迹象,每年地壳变形只有1——3毫米,远小于其附近地区 GPS速度场测量位移量,也就是说汶川地区浅表过程和深部过程并不一致。”、“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整个龙门山推覆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速率很小,只有每年3——4毫米,每条断裂带上的滑动速率只有平均1——2毫米。”〔1〕 这一有力的事实证明,在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小于其附近地区,所以这次汶川大地震绝不是龙门山断裂带错动引起的。至于“浅表过程和深部过程并不一致”没有确凿证据。 3、汶川大地震是14km深的浅源地震,如果是印度板块向北和欧亚板块相撞,使青藏高原物质东流造成汶川地震,那么震源就不应该是14km,因为青藏高原地壳厚60——70km。如果是青藏高原分层向东流动,那么动力机制又是怎样的呢? 4、汶川地震的震中是映秀镇,是一个点,而不是一条线。汶川地震如果是龙门山断裂带错动引发的,那么震中应该是一条带状地带。 5、“地震的能量从震中汶川爆发出来,沿着脆弱的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沿伸,给这一地区带来极大的震撼。有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发生时,龙门山断裂 带以每秒3km的速度向东北方开裂,从汶川到广元用了100秒时间,这就如墙上的裂缝,如果挤压或撕扯,通常总是沿着已有的裂缝延伸传递能量。”〔2〕这一有力的证据表明,是地震造成了断裂带错动,而不是断裂带错动造成了地震 ,这是板块理论错误的有力证据。 6、“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大区域的地表变形,震后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表明,龙门山和四川盆地除了水平方向上发生大幅度的相向运动外,龙门山大幅度上升。”〔1〕如果是青藏高原整体或分层向东流动,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产生汶川地震,四川盆地就不应该向西运动,如果向西运动,动力来源在那里呢? 7、“四川盆地相对下降,下降幅度在沿龙门山前的安县、都江堰一带最大,达30——60cm。”〔1〕既然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逆冲而上”,“年轻的盖在老的上面”,造成四川盆地下降,那么青藏高原就不应该受到四川盆地的阻力而产生汶川地震。 8、汶川地震造成地面出现了许多裂缝,最宽的裂缝2m多。如果是青藏高原向东流动,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造成汶川地震,地面就不应该产生这些多而大的裂缝 。 9、“在绵竹、在彭州、在北川、在青川都出现了怪异的现象,原来的山坡变成了沟谷,裂陷成了山上悬河。”〔2〕如果是青藏高原向东流动受到四川盆地阻挡而产生汶川地震,地面就不应该出现这些塌陷现象。 10、“汶川地地震为什么余震不断。到7月18日汶川地区共发生余震18399次余震,6.0——6.9级5次,最大震级6.4级。这并不能仅用“一次能量没释放完”能解释的。 难道地震真的不能预测吗?至今人们搞不懂地震发生的机理,也无从掌握地震酝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就没有办法进行预测地震。这根本的原因并不单纯是技术的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震基础理论没搞清楚造成的。其实任何自然现象在发生之前必然有其先兆和连带发生的异常现象。只要我们能找到所有的震前共有的异常现象,我们就能预测地震,“背向位移”就是所有地震前共有的地壳异常形变。地球膨裂说〔3〕认为,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使地球内部的压力不断加大,造成地壳发生膨裂。当膨裂的地壳较厚的一侧受地壳表面张力的作用向上翘曲形成山脉时(这就是龙门山山脉形成的原因,也是所 有山脉形成的原因),在板块边缘的下凸面形成许多裂缝。由于板块边缘的下凸面的裂缝较浅,没有裂到地面,当岩浆沿着这些裂缝上涌时,便在上地壳的下面形成了岩浆房 ,使上地壳逐渐隆起。当上地壳承受不住岩浆的压力时便发生破裂形成地震(这就是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也是所有构造地震形成的原因)。上地壳受岩浆的压力逐渐隆起,必然造成地壳表面发生背向位移,当背向位移达到地震值时,便可预报地震。板内地震其实也是板缘地震,只不过是亚板块的板缘而已。虽然世界上也利用GPS卫星进行观测,但都是“点”测形式进行一个点的相对量的日常观测,没有点和点之间面上的比较,而且缺少复测数据。而“背向位移速率预测地震法”〔3〕的根本区别在于“背向位移”。背向位移是地震前地壳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累积值,值大易于观测。“背向位移速率预测地震法”方法简单,投资少,见效快,适合短临地震预报。 参考文献 〔1〕 地震局地质所所长张培震详解汶川大地震特征与成因 〔2〕 中国跨领域科学研究前卫学者首度解读汶川地震深层原因 〔3〕 赖柏林地球膨裂说网站 作者:赖柏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34d63e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