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是个什么意思?

时间:2023-03-04 18:0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老话,“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是个什么意思?

民间俗语“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在古代流传十分广泛,反映了普通大众对婚姻生活的普遍认识。

在读书人和屠夫之间选择丈夫时,绝大多数姑娘会偏向于屠夫,为什么会这样?这需要从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现实生活状况谈起。

也就是说,作为劳苦大众,自古至今都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对那些诗书入士的人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这也说明,仇富仇官的心理,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那么一丝阴暗,对于混得比自己好的人,羡慕之余会带有一定的嫉妒,这也是正常现象。

而在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反映了这一问题,普通的劳苦大从,往往比较纯朴讲义气,比较诚实耿直,是可以信赖的人。



而读书人,在古代讲究的就是读书作官,他们往往本身也是出身低微,经过十年寒窗辛苦,碰巧一朝高中,于是就发达了,为了自己的仕途,不得不攀龙附凤,依靠权贵,有时候为了面子,有时候为了往上升,便会忘了糟糠之妻。我们从古代戏曲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比如众所周知的秦世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书生负心的故事,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模式,比如我的家乡北宋时期出了一个文状元叫王俊民,年27岁因病就医服药不当而亡,无缘无故地就被人们演绎成一个王魁负心的故事,从口耳相传逐渐到编进剧本。宋官本杂剧有《王魁三乡题》;宋光宗


朝又有《王魁》戏文一本;宋元之间有《王俊民休书记》;元尚仲贤编有《王魁负桂英》杂剧;明王玉峰进一步改编成较长篇幅的传奇剧本《焚香记》,直至近现代,川陕一带仍然喜欢上演《活捉王魁》一剧。



其实,随着人们地位的改变,婚姻的不牢固性也是一种自然情况,上个世纪一恢复高考时,有多少高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和农村妻子离婚,知青返乡后,又有多少人离开农村的妻子?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婚姻都盼望”白首不相离“,特别在古代,女人如果被休,那是非常耻辱的事情。所以,在人们的认知里,找对象就要找个老实可靠的,这样才可以依靠终身,这也便有了”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的认知,倒并不是屠夫比读书人有前途,而正是读书人这种不可预知的前途,让人望而生畏。如果屡试不第,这种人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怎么指望他养家糊口?如果一朝得种,谁又敢保护他不会忘记同甘共苦的妻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a49528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8.html